今年以来,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将“人才发力、科技助农”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确定为统战工作重点任务,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人才与智力优势,着力打造乡土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精准“育苗”:本土人才茁壮成长
河清镇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聚焦“水稻育种+蔬菜”重点产业,整合本地优秀青年、技术能人等人力资源,依托稻菜产业园区、中农大“科技小院”等特色优势,靶向开展本土人才培育,推动“乡里人”与“大龙头”“大市场”有效连接,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29 岁的王德东,从理发店学徒起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及政府鼓励支持下,于 2016 年流转 20 亩土地种植大蒜开启农业创业之路。此后,他不断向前辈请教、在网上学习并钻研农技书籍,如今种植规模已上千亩,白菜远销山东、西藏、新疆以及越南等多地。同时,王德东还积极投身公益,2020 年向武汉捐赠 30 吨萝卜,向家乡捐赠 100 桶消毒液。
河清镇素有“安州粮仓,百里蔬乡”的美誉。今年,该镇常态化、全覆盖推进统战人才工作,持续开展人才摸底行动,大力推进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建设,丰富人才“储备库”,确定了 31 名包括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致富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在内的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重点对象。
实战“炼苗”:理论政策落地生金
通过“统战搭台、党员领头、能人参与”的模式,切实将党的创新理论、惠农政策、先进技术等搬到田间地头,以人才媒介有效化“虚”为“实”,把理论政策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
七一村的黄波曾在成都经营货车和砖厂多年,受乡村振兴战略影响返乡。今年七一村以村集体为主体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黄波凭借丰富的经营经验和建设家乡的热情成为负责人。自他任职以来,合作社已有收割机、插秧机等专业农机 4 台,无人机 2 台,在犁田环节就让村民亩均降本 20 元,还解放了村民劳动力,使村民有更多时间从事务工等其他工作,带动增收效果显著。
除了发掘本土人才,赋能返乡人才外,河清镇还积极引进外来人才,探索“高校 + 人才”的精准培育路径,接收了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 4 名暑期实践大学生,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同时,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依据自身资源优势精准招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今年,河清镇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累计开展政策宣传 21 余次,走访企业 48 余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不足等 8 个问题,收集到 12 条意见建议。
统战“引苗”:凝聚八方人才力量
河清镇通过组建“统战人才库”,精准定位统一战线“人脉”资源,建立镇、村两级走访联系机制,通过慰问亲属、交流主题等方式与镇外人才构建紧密联系的桥梁。
外来人才王应和创办的安鑫兔业位于河清镇安罗村,规划总投资 2700 万元,占地 40 余亩。目前存栏商品肉兔 2 万余只,预计年出栏 15 万余只,带动附近村民“家门口”就业 100 余人,且计划明年在基地周边发展带动一批养殖户并给予技术支持和后续保障。
下一步,河清镇将继续把“人才”当作乡村振兴的关键,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桥梁纽带作用,打好“乡情牌”,汇聚各方力量,凝聚人心,强化乡村振兴“人才库”建设,凭借人才力量奏响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奋力开启河清镇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文/图: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 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