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蕾)“施肥、旋耕、播种、覆土、喷灌……”日前,在绵阳市涪城区丰谷镇齐心村的桑园里,笔者看到蚕农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套作小白菜、青菜等。
种桑养蚕,一直以来都是该村的支柱产业,然而,种桑养蚕具有季节性,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桑树管护期,其间土地便处于闲置状态。为提高桑园土地利用率,蚕农便在冬季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桑粮套种。
“我今年种植了29亩小白菜。每亩大约能收3500斤,按收购价4角左右一斤来算,能增收3万元左右,同时还能享受每亩200元的政府补贴。”种植户李坤堂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桑粮套种模式能错开两种作物的生长周期,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资源,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还能及时对桑园进行培肥管理,是一种粮经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全村当前种植桑树1600余亩,开展‘桑粮’‘桑菜’套作1000余亩。同时,区农业农村局还在整个农业套种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增强了蚕农套种的积极性。”该村副主任李心超介绍。
除齐心村外,在该区新皂镇八庙子村的桑园里,一棵棵桑树在田间排列整齐,每行桑树间套种的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据了解,涪城区目前已发展桑园套作粮经作物5000亩,集中分布在丰谷镇、新皂镇、吴家镇、杨家镇,主要种植蔬菜、油菜及小麦等农作物。
“桑粮套种主要解决了产业发展与粮食发展之间的用地矛盾,能实现‘桑叶不减产、多收一季粮’的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加强技术指导,推广多种复合种植模式,保障粮食安全,增加蚕农收入。”该区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规划股股长彭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