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近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有着“四川首个乡村文艺复兴美学村”“四川美学第一村”称号的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了解到该村正通过吸引人才品牌进驻、扶持本地村民创业等多种形式,引入书院、民宿、农家乐等新型业态,成为热门打卡地。2023年,该村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
碧波倒映安石村文化中心。袁宇君 摄
重塑乡村大地之美
安石村离长江江畔不远,与著名的李庄古镇景区仅7分钟车程。从半空俯瞰村庄全貌,川南风格的特色民居,星点散落在梯田中。
“许多人说这里明明可以靠‘颜值’吃‘旅游饭’,偏偏要种粮食。其实二者并不冲突,基本农田种上粮食,我们依然可以把粮仓打造成景区。”翠屏区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郭平说。
2020年4月,“安石·酒乡渔美”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因地制宜、应运而生,其中第一期就是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
村里3000亩耕地由翠屏区农业发展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统一运营,种上了“品香优秱珍”等“稻香杯”优质稻米评选获奖品种。依托稻田资源和田型优势,村里实施田型调整、水土改良、品种优选、种养循环、庭院规整,形成水田稻鱼共生、旱地粮经复合、农家林果家禽的特色农业体系。粮田亦是美景,乡村大地之美得以重塑。
在此基础上,村里不仅诞生了“蜀酒”“江鱼”等风物特色品牌,还打造了“石里稻场”米品牌、“安沁”酒品牌、“纯菜香”油品牌、“渔先生”鱼品牌等衍生农创产品,探索出了一条“稻鱼共生、粮经复合、文化附加”的产业发展路径。
俯瞰安石村。受访者供图
激发乡村产业活力
“曾经的安石村,只是一个普通村落,留不住人。”“安石·酒乡渔美”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运营方——翠屏区万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琪告诉记者。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主体、投资建设公司、专业文旅公司“四方共建”,形成“四区两线”(稻鱼共生区、渔业生态区、大地艺术区、山径漫步区和文旅休闲线、田园体验线),同时建设具有露营、研学、农学实践、植物认知等功能的亲子体验区域……随着项目建设深度挖掘安石之美,这样的情形一去不复返。
“以前在城市里搞IT,现在在家里就能赚钱。”村民雷天强感慨颇多。2020年,他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把村里的老房子改建成“宇晨小院”农家乐,以本地豆花和家常菜为招牌菜。2022年,他又将“宇晨小院”闲置的2至3楼改建为民宿房间,让更多游客“留下来”。
村民张兰也对村里的变化感到满足。她现在是村里半丘塘民宿的工作人员,每个月都有3000元以上的固定收入:“不用外出打工,每天走路就能上班,还能照顾家里,经济账、亲情账都算得过。”
数据统计,2023年,该村带动返乡就业创业人员约110人,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助农增收人均2000元以上。如今的安石村,已经从普通村落蜕变为令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典范。
远眺安石村。受访者供图
赋予乡村文化内核
今年秋天,“捡秋”火了。在安石村文化中心二楼以拾荒为主题的“万物重生实验室”展区,摆放着由村民、游客“捡秋”制成的各类手工艺品。
不远处,白墙黑瓦的建筑格外醒目。这是由闲置农房改装而成的安石乡村书局,各色藏书填满柜墙。
从该书局观景台向外望去,李庄镇中心小学校(关圣校区)的孩子们正双脚踩过田块土地,体验着传承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和乡野乐趣。
吴琪透露,该村正深度挖掘李庄学人精神、古建文化等融入乡村建设,并实施“名家、名师、名人”驻留计划,打造“长江国际学人村”。
宜宾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将坚持文脉彰显、肌理保护,水墨田园、诗意栖居,融合发展、和美乡村原则,到2025年底,将安石村建设成为成渝地区知名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一个有创新、有品质、有情怀、令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