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汪静 张勇杰)“这一块种植了52亩,另外还有48亩,总收成预计60万公斤,收入能够达到200多万元。”近日,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雨珠岩村甘蔗种植大户崔永刚说,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块杂草丛生、崎岖不平的荒地。
近年来,龙马潭区以耕地恢复为有力抓手,大力推行“良田种粮,丰产丰收”政策,在坚决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和底线的基础上,确保粮食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探出一条新路子。
受益于耕地恢复,甘蔗种植户崔永刚栽种了100亩甘蔗,今年预计总收成60万公斤。张勇杰 摄
破冰
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
如何做好耕地恢复工作,把流出的耕地“找”回来?首先应该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一方面,该区田长制办公室联合街镇、村组成立了党员服务志愿宣传队,动员乡贤达人、退休干部、返乡创业人士等积极参与,利用院坝会、座谈会、党员大会等对相关政策进行了系统解读。另一方面,持续拓宽耕地保护宣传面,结合区情实际,制作耕地保护“应知应会”“十准十不准”等宣传手册及视频,同步将宣讲课堂搬进学校、社区、机关,营造全社会广泛支持、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以往只知道没有土地就无法种粮食,肚子要挨饿,没想到我们农村的土地还跟国家安全有关。政府要开展耕地恢复,我第一个支持。”在听了动员会后,金龙镇塘坡村兰大爷说。
提速
在科学和统筹上做文章
如何交出数量和质量合格的耕地成绩?要从全域统筹和实事求是两个方面出发。
耕地潜力资源从哪里来?首先要摸清“家底”。2022年,联合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采取“内业调查+外业核查”方式,重点对全区坡度15度以下、15-25度耕地潜力资源进行了深入摸排,组建外业核实工作组,逐一实地核实,排除坡度25度以上、建设占用、土壤层较薄、碎片化后备资源等不宜恢复耕地图斑后,建立了耕地恢复后备资源库。同时,还稳妥有序推进“耕地下山、林地上山”,严把耕地恢复源头质量关。
为高效推进耕地恢复,该区坚持“全区统筹、实事求是”工作原则,一方面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并结合各街镇实际情况,分年度、季度合理下达任务,同时建立动态监管调度机制,部门联动协调解决工作的难点问题,确保数量只增不减。另一方面,为守好耕地恢复的质量关,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复垦验收工作的通知》,对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地面平整度、砾石含量等5类硬性指标严格把控,确保耕地恢复量质并举。
“我们社区部分地块因地势较高、坡度陡峭,不利于农作物种植,部分耕地渐渐就荒了下来,即使种植了效益也不高。”岳坡山社区村级田长王鲲说,如今通过土地整治和技术改良,这些地又能种了,村里的耕地面积增加了不少,土地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
如今,通过耕地恢复,石洞街道岳坡山社区从2022年至今,已累计恢复耕地1300余亩,是该区恢复耕地最多的村组。
增效
在提产和增收上出实招
耕地是增加了,谁来种?会不会再次撂荒?双加镇枝子园村党支部书记黄修青有些担忧。
如何做好后期管护?要破解这一难题,要算好政治和经济这两本账。为防止恢复后的耕地再度撂荒,当地采取了“一对一”管护措施,对恢复的耕地与街镇、村组签订后期管护协议,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每一块耕地有人管、有人种。同时还常态化开展“回头看”行动,通过各级田长及网格员定期巡查,严格监督土地利用情况,防止耕地被改作他用。
耕地恢复后期的质效怎么样?群众才有发言权。“今年,我种植的12亩有机订单高粱虽然遭遇连续雨季,但亩产量依旧有300多公斤,亩收入可达1700多元。”在胡市镇来寺村的临时高粱收购点,有机高粱种植户刘中银一边麻利地将已经过秤的高粱装进编织袋,一边高兴地算起了增收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