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立冬已过,海拔2000米以上的美姑县九口乡瓦乌村,寒气逼人。当地村民额其日洛来到羊舍,将上百头美姑山羊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觅食,随后赶回家中迎接一批特殊的“客人”。这几年,他不用全天候守着羊群,而是等到晚上再将羊群赶回羊舍进行补饲。这种养殖新模式,正是这批“客人”教给他的。
专家们来到美姑县巴普镇三岗村进行技术指导
特殊“客人”带来新技术新理念
11月11日上午,记者跟随这批特殊的“客人”——四川肉羊创新团队肉羊养殖与环境控制技术研发集成与应用岗位专家邱时秀、彝区肉羊良种繁育与示范推广岗位专家杨世忠一行来到额其日洛家,只见与他家相隔一条路的羊舍颇具规模。羊舍旁一片新开拓的地里,燕麦苗已有近20厘米高;库房里堆放着几十袋密封完好的秸秆青贮饲料,这些都是瓦乌村近几年出现的新场景。
几年前,额其日洛还和村里其他牧民一样,以放牧美姑山羊为生,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在夏秋两季,高山草甸上的青草疯长,羊群膘肥体壮。但到了冬春两季,青草枯黄,饲草料缺乏,因为营养供给不足,羊的御寒能力降低,死亡率高,羊群陷入“冬瘦春死”怪圈,难以维持较大的规模。
但今年以来,额其日洛共卖出300多头羊,收入超27万元,羊舍内现存栏肉羊100多头。“多亏了专家们带来的新技术和新理念。”额其日洛说。
据悉,从2021年起,邱时秀、杨世忠等专家借助四川肉羊创新团队、省科技下乡万里行、“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和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等项目,将美姑县九口乡瓦乌村和巴普镇三岗村,喜德县李子乡博中村、洛礼村和且托乡博洛村,以及越西县大花镇瑞元村等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村进行对口帮扶。
门槛低易上手实现“放牧+补饲”模式
为解决冬春两季饲草料不足的问题,专家们让额其日洛等牧民从全放牧模式转到“放牧+补饲”的半放牧模式。“通过补充饲喂优质牧草、青贮饲料以及精料等,可以弥补冬春放牧存在的营养不足。”邱时秀介绍,要满足补饲条件,关键是要有足够的草料保障。他为额其日洛提供了两条建议:一是将冬闲田利用起来,在收获玉米后补种一茬燕麦;二是将玉米秸秆等农副产物做成青贮饲料。“都是很容易掌握的技术措施,对村民来说没什么门槛。”
为了方便牧民们掌握技术,邱时秀做了充分考虑:“在燕麦品种上,我们选的耐寒燕麦品种8月播种,可一直收获到来年3月。在青贮技术上,我们教他们用青贮袋来做青贮饲料,只用几个青贮袋做好密封,就能实现。在关键节点,我们把草种、青贮袋、药物等物资和技术一起送过来,让村民没有后顾之忧。”
这两条建议,额其日洛照单全收,连续几年,他都种了10多亩燕麦,今年还补种一年生黑麦草、三叶草和光叶紫花苕32亩,利用玉米秸秆加工制作青贮饲料近100袋。而玉米秸秆等农副产物被作成青贮饲料,也可降低羊群染病的概率。
营养补给充分缩短养殖周期提效益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额其日洛养殖山羊的周期大幅缩短。
“以前当地村民养的是长命羊,往往养很多年才能卖出去。”杨世忠感慨,之所以会这样,与羊的营养补给跟不上有关,“每年夏秋两季贴了膘,一经过冬春就瘦了下去,体重增长非常缓慢。”
随着“放牧+补饲”模式逐步成熟,山羊的营养补给得到充分保障,额其日洛的山羊体重增长快了很多,“一般养5个月以上,体重就可超过25公斤,可以上市销售。”
杨世忠解释,美姑山羊10月龄之前体重增长很快,饲料转化率高,这段时间卖掉性价比最高。“再往后养,饲料转化率降低,经济效益也会同步降低。”
当天,专家们到来后,当地山羊养殖户闻讯而来。在和额其日洛交流了多个技术环节后,邱时秀和杨世忠就在他的院子里,为前来“取经”的养殖户们就地上了一堂技术培训课。“额其日洛非常好学,是我们培养的科技带头人,我们希望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村。”邱时秀和杨世忠就此达成共识。
现在,额其日洛成立了一家美姑山羊养殖合作社,带动村里6户养殖户共同发展,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美姑山羊经纪人。对于未来,他笑容满面,“有了专家们的技术指导,我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