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涵
“今年栗子长势好,预计总产量能达到1万多公斤。”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白拉古村,承包了20亩栗树的村民王立霞告诉记者,全村板栗种植面积达1.8万亩,几乎每户村民都种植板栗。
2023年底,仁和区板栗产业示范建设项目入选四川省第一批“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近日,记者深入当地,探访该产业的发展现状。
拥有800年历史的板栗树
灌溉设施固根基
林下经济促增收
走进白拉古村,仿佛步入了一个“板栗王国”:满山遍野皆是繁茂的板栗树,郁郁葱葱交织成一幅浓墨重彩的黛绿画卷。
当地板栗生长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早在1990年,该村便开启了板栗的种植之路。从最初的0.2万亩扩至如今的1.8万亩,从村民自发进行树木嫁接到如今有了专家的科学指导,该村的板栗种植也逐渐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道路。
然而,板栗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极端天气对板栗产量的影响尤为显著。“在过去,我们的板栗园缺乏灌溉水网,几乎完全依赖自然降水。一旦遭遇干旱天气,产量就会大打折扣。”该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友和回忆。为解决这一困扰村民的难题,去年,该村精心规划并铺设了灌溉管网,为近4000亩板栗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灌溉水源。
不仅如此,随着“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的深入实施,村里还新建了蓄水池。这些蓄水池如同一个个小型“水库”,能在雨季蓄积雨水,在旱季成为板栗园的“救命水”。“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把水直接引到山上去,再也不用担心板栗因缺水而减产了。”徐友和说。
今年全村又新种植了1200亩板栗。至此,仁和区板栗种植主要集中在平地镇、大田镇、啊喇乡、大龙潭乡4个乡镇9个村,总面积扩展至3.5万亩。
此外,林下种植也有了稳定的灌溉活水。记者在该村板栗产业示范基地看到,每棵板栗树下都设有一排排黑色的灌溉管道,为林下种植提供了稳定而充足的水源。“新安装的浇水设备效果非常好,现在我们不用天天守在地里了。”村民泽姆告诉记者。
有了充足的水源滋养,板栗树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发展林下经济的宝贵资源。“我们种板栗树、卖栗子,就连板栗树下的空间都是一块宝地。”据该区林业局副局长张杰介绍,通过林下套种魔芋、赤松茸以及散养土鸡等模式,村民们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预计全产区丰产达产后,全年板栗综合产值可达4.5亿元,实现户均收入9万余元。”
林下种植赤松茸
精深加工拓市场
产业链条再升级
村民孙宗太告诉记者,目前板栗的销售主要依赖从成都过来的收购商,村民们的自主零售量很少。对此,徐友和表示:“我们非常希望借助‘天府森林粮库’这一示范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板栗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
因此,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基础上,为实现板栗产业的持续发展,深化产品加工和加强品牌建设成为该村的首要任务。
“当前,我们正积极推进产品研发工作,例如板栗酒、板栗面条、板栗预制菜以及板栗开袋即食产品等一系列产品;同时,我们也在加强品牌建设,计划注册1~2个板栗商标,申请‘绿色食品’‘森林生态食品’等认证。”张杰介绍,这些举措将提升板栗这一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整个产业提质升级,助力农民增收。
此外,该村还计划在今年建设一个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场地,该场地将集板栗交易、储存与加工于一体,旨在探索板栗深加工技术,推动板栗产业从初级农产品向加工制品的转型升级。
“通过实施‘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一方面能优化各项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能深入拓展板栗的精深加工及多元化路径,强化板栗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张杰告诉记者,预计到2025年,该区板栗产量将达到1.3万吨,其市场竞争力也将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