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文/图
10月21日,威远县镇西镇黄石村的村干部们,看看一个个硕大的板栗红薯,摸了摸刚生产出来的淀粉,高兴得像小学生考了100分一样。因为他们复垦的撂荒地种红薯,亩收入能达8000元。
今年初,黄石村将最后70多亩撂荒地开垦复耕。在种什么作物上一时举棋不定,通过利弊权衡,最终与一家公司达成协议,由黄石村种红薯,公司负责收购。虽然未产先销,解决了卖的问题,可村委会的资金远远不够。村“两委”便动员返乡创业的廖李平、吴俊等3名新农民加入红薯种植,按照投资比例,村上得两成,参与投资者得8成。今年5月,村上购回甜香软糯的板栗红薯苗子,按照高埂、适度密植的行窝距栽培。当红薯苗正顺势生长时,老天阴雨不断,村“两委”赶紧组织村民理沟滤水,防止红薯苗被渍死。好事多磨,到8月又是连续高温干旱,村干部、村民们只得抽水抗旱。
丰收的红薯
进入10月收获时,这批红薯每窝重在1斤以上,有的高达3到5斤,亩产4000多斤,合计产量30多万斤。出乎预料的是,之前订单收购红薯的公司,却只要大个头的红薯,每斤0.68元。小个的不收。这让村“两委”和合伙人为难了,几十万斤红薯,至少要剩下一半以上。这么多红薯如果卖不出去,不仅投资收不回,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兑不了现,村民们还会失去撂荒地持续耕种的信心和积极性。村干部和投资者们只好扩展销路,既在网上销售,也将红薯拉到市场去卖,每斤卖1元。在当地村民用红薯加工淀粉的启发下,他们对这板栗薯的淀粉含量进行检验,结果每100斤红薯产粉达20斤左右,高于本地红薯。按当地价格,每斤淀粉10元左右,每亩地4000多斤收入8000多元。合计鲜销部分,这30多万斤红薯,产值30万元以上,除去15万元开荒、土地流转、劳务等投资,净赚20来万元。
按照合作协议,村集体收入3万多元,几位投资的新农民分别收入几万元,皆大欢喜。廖李平说:“看来只要路子对了,回乡创业并非难事。”村民朱生财的3亩地有1000元流转费,平时在红薯地务工每天80元。他说:“荒废了多年的坡地长出了‘钱’,我自己还添了份工作,心里感到很满足。”该村党总支书记钟军担着的心也算放了下来,因为种红薯获得了极好收益,黄石村更有了种好地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