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定美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再生稻栽培不需育秧、移栽,管理技术简单、成本低、生育期短,比头季稻味道好。这段时间的天气好,气温适宜,这茬的再生稻大概在下个月中旬收割,可以把前段时间高温高热天气造成的大春损失弥补回来。”10月23日上午,在大竹县欧家镇新四村再生稻集中示范片,镇高级农艺师骆光国一边查看再生稻生长情况,一边向笔者作详细介绍。
据了解,欧家镇村民一直有蓄留再生稻的习惯,在新四村、高家村各建有1个再生稻集中示范片,面积达100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蓄留再生稻4000余亩,今年预计亩产可达150公斤左右,每亩产值450元左右。
为确保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近段时期,大竹县把晚秋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深入推动“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单产提升行动,采取“点面结合、示范带动、以点促面”的方式,通过建设一批再生稻、秋洋芋千亩高产片和百亩超高产攻关片,从而带动农户种植晚秋作物,推动晚秋粮食扩面增量。
“这一季我们农场主要种植的是秋洋芋,采用的是万源市优质洋芋种,套种了蔬菜120亩,净种秋洋芋130亩,预计秋洋芋亩产可达2000公斤左右,产值约100万元;蔬菜亩产可达2900公斤左右,年产值约34万元,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明显。”大竹县艾娄斯家庭农场业主文尤江正带领工人忙着给未出苗的秋洋芋补种。在他的带动下,欧家镇新四村2024 年秋洋芋种植面积达500余亩。
近期,大竹县按照“稳面、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突出秋洋芋,主攻秋红苕,扩大秋大豆,多种秋季菜,发展秋杂粮,指导农户利用早熟大春作物空行、田边地角及果桑园努力扩大晚秋作物面积。据悉,全县规划发展晚秋粮食作物30.1万亩,其中秋洋芋13.4万亩、再生稻9.8万亩、秋红苕1.6万亩、秋玉米1.15万亩、秋大豆1.6万亩、秋杂粮2.55万亩,晚秋生产成为了“遇灾补歉”的增收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