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家桔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10月20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双龙村,村民王小林试种的5000棒黄金菇绽开出金灿灿的菌朵,迎来了头茬丰收。王小林一边采摘菌菇,一边兴奋地说:“黄金菇烹饪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口感好,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因具有一定的食疗辅助功效,头茬还没有出来,周边部分乡亲就前来预订了。”
王小林(左)向村支书介绍黄金菇成功试种情况
瞄准空档 返乡创业培育黄金菇
现年60岁的王小林,此前一直在外务工,他进厂当过流水线作业工人、在工地做个小工,养过鹌鹑、猪和鱼。今年4月,在工地做小工的王小林在一次偶然的机遇结识了当地一个黄金菇种植大户,了解到黄金菇价高且不愁卖,于是,他用了2个月时间学习并掌握了黄金菇菌包制作和日常管护技术。
今年7月,技术在手的王小林返回双龙村,投入近20万元改造黄金菇种植基地,并买回培育黄金菇所需的机器设备、配料,开始了黄金菇培育。“黄金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历来有‘真菌之花’的美称。因其氨基酸含量丰富,长期食用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含量的辅助功能,因此,颇受消费者喜欢。”王小林试种的5000个菌棒从拌料、发酵、翻料、袋装、灭菌到光照时间、湿度……每一个过程,他都亲力亲为。
在经过2个多月的精心培育后,他试种的5000个菌棒陆续绽放出了菌朵。周边不少村民在了解到黄金菇食疗价值后,更是3斤、5斤地上门购买尝鲜。王小林将黄金菇送到纳溪两家农贸市场,半个小时不到就被菜贩抢购一空,每斤鲜菇的批发价平均达到7元/斤。
延伸链条 小小黄金菇撑开“致富伞”
这些天,王小林除了一大早将采下来的新鲜黄金菇送到纳溪市场批发给菜贩外,回家还要对留存的黄金菇进行烘烤。在经过4个小时的反复烘烤后,一盘盘干酥的黄金菇就出笼,然后打包批发给城里农贸市场的干货店,每斤价格达60元。
“如果规模扩大产量增大,鲜菇就可出现滞销甚至烂掉的风险。要想从培育黄金菇中赚钱,就得采取‘鲜销’和‘烘干’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以便储存和销售,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增收。”王小林说,他还买回了烘干机、包装机等设备,专门建了一间黄金菇加工房,将烘干后的黄金菇真空包装出售,而每斤烘干后的黄金菇可以卖上60元。
“别小看了由卖鲜黄金菇到卖烘干后的黄金菇,这当中的‘增收账’还是值得一算。”王小林掰起指头算了起来:每7斤新鲜黄金菇可以烘制成1斤干黄金菇,鲜菇每斤按7元计,可实现收入49元,而烘干真空包装后1斤按60元计,可以多卖11元,除去机器、电费、人工等平均4元成本,7斤鲜菇变干菇多卖7元,平均每斤多卖1元。“更主要的是,通过烘制真空包装销售,在延伸产业链同时,解除了鲜菇有时量大不能当天鲜销的难题。”王小林说。
王小林返乡成功试种黄金菇,让双龙村党支部书记吴学礼看到了黄金菇为全村产业结构注入的新活力,也看到了村民致富的新路径。“下一步,双龙村将采取‘党支部+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广种植黄金菇,申请SC认证,形成集黄金菇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让黄金菇成为双龙村的一张‘名片’,成为推进双龙村乡村振兴的‘致富伞’。”谈起黄金菇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吴学礼自信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