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段丹 潘玥希 文/图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内江市市中区广袤的土地上,黄澄澄的稻田里,翻滚着金色的稻浪,颗粒饱满的谷穗随风摇曳。伴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一台台水稻联合收割机正奔忙于稻田中,一曲曲丰收的赞歌响彻大地。
该区永安镇鹿子村的水稻迎来了开镰收割的时候。120余亩高标准农田里,青绿色的叶片间,挂满了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此时,3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在农机手的操作下,呈回字形开行在稻田里,稻穗被迅速地卷入收割机中,经过脱粒、筛选等工序,颗粒饱满的稻谷被“吃”进了机器的“大肚”中。储存仓装满后,稻谷又源源不断地被运输到一旁停着的货车车厢里。
在市中区瓦堆湾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民正在收割稻谷。
鹿子村于去年10月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今年开始投产,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等。四川甜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尤久长告诉笔者:“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我们今年5月种植的水稻,目前正在陆续收割中,大概再有3天左右就可以把全部水稻收割完。从今年的产量来看,大概亩产在1200斤以上。”据了解,该公司在市中区永安镇鹿子村、尚腾新村,朝阳镇强安村、周坡村以及凌家镇彻天寺村等地种植水稻大约 700亩。
同样也在忙着收稻谷的还有市中区瓦堆湾村。在该村高标准农田项目片区,收割机还在金黄的稻浪中来回穿梭,但田埂上,已有经销商购粮的货车“严阵以待”。收割、转运、装车、过秤、计价……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市中区永安镇鹿子村,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
这一系列流水线式的作业,为当地村民们节省了时间,也带来了便利。村民马群芳对此深有感触:“去年我们这片没有改造的时候,只有靠人工收割,一亩地要好几个人才能收得完,费时又费力。现在高标准农田修好了,一台机器半个小时就可以收割完两亩,确实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曾经贫瘠的撂荒地,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150余亩田地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村民的“致富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土地修整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修整等措施,极大提升了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生产格局,为机械化收割和提高粮食的产量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市中区瑞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白乌鱼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捕捞鱼苗。
近年来,该区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广新技术和机械化作业,提升村民和种植大户的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产量根基,切实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6.8万亩。该区结合全省第二批整区推进示范区建设,计划分三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5%以上,实现旱涝保收宜机化,全力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