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彭杰
近段时间,在南充市营山县东升镇道坪社区的玉米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伴随着机械的轰鸣声,一排排玉米秸秆被快速切割、粉碎,然后再从收割机出草口出来,被转移到运输车车厢中。
“这片玉米地共有110亩,种植业主以120元/亩的价格向我支付机械、人工费用。我将玉米棒子连着秸秆一起粉碎,以300元/吨的价格收购玉米秸秆饲草颗粒。”营山县福桦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华平说,他将饲草颗粒运回饲料厂,由工人们打包、装袋,随后放置在储藏仓库中。
王华平介绍,在外打拼多年后,他选择回到家乡流转土地1500亩,规模养殖生猪、肉牛,种植玉米、小麦、油菜、水稻、大豆、柑橘、李子和绿化苗木,从事“一体化”农业。2022年,他瞄准国家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规模化综合利用机遇,开始收集秸秆,加工饲料,取得了较好效益。
2023年,王华平依托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投资150余万元(含项目资金补贴82万元),新建秸秆库棚1000平方米、消防设施1处、饲料加工厂房500平方米,并购买秸秆捡拾机、抓料机、揉丝机、打捆包膜机等设备13台(套)。共收集秸秆 2500余吨,生产的青贮、黄贮饲料等销售到陕西、湖北、重庆和省内的广元、巴中等地,创产值近150万元。
走进王华平兴办的饲料加工厂,大门口张贴着油菜、小麦、玉米、水稻等的秸秆收购价格,每吨收购价格在260元到600元不等。饲料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将玉米秸秆粉碎,加工成饲料。“这段时间,我们组织了近20名经纪人,到回龙、东升、骆市、小桥等地收转储玉米秸秆。”王华平说,今年以来,已经售出2000吨饲料,现在还在对外收购玉米秸秆,争取全年“吃”掉5000吨秸秆。
王华平的成功只是营山县利用秸秆“变废为宝”的一个缩影。
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鲜浪介绍,营山是农业大县,2023年被列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共拿出882万元补贴秸秆回收,有效激发了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收储的积极性。2023年,全县产生秸秆44万吨,收集37万吨,利用33.8万吨,整体利用率达91.5%,真正实现了“生态包袱”向“绿色财富”的转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据悉,营山还上榜2023年度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先进单位名单。今年5月中旬,全省农作物秸秆高质高效利用工作推进会也在营山举行,与会人员观摩了该县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