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中,大竹县坚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导向,利用“黑科技”的“膜”力,打破有机水稻优质不高产的瓶颈。今年,在高山稻区,我县运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种植的有机水稻亩产达650公斤,首次超过了当地传统水稻产量,为有机水稻大规模种植闯出了一条新路。
8月26日,大竹县周家镇狮子村百亩有机稻成熟,金黄的稻田与青山、民居、村道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秋日山村田园画卷。收割机穿梭于金黄色的稻田里,割稻、脱粒、粉碎稻秆、装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专家们也忙着对稻谷成熟度和外观品相进行鉴别。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吕世华:用这个全生物降解地膜种植这个有机水稻,在我们丘陵山区的这个效果,可以把这个水稻的产量,从传统种植用农药、用化肥的亩产800斤提高到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的1300斤,我们既增了产,而且把品质得到提高,这样能让更多消费者消费得起有机稻米。
这“黑科技”就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有机水稻,这种地膜由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成,60至90天自然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生物质,不仅解除了农民回收地膜的辛苦,还让农田免受“白色污染”。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吕世华告诉记者,水稻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仅可以节水、保墒、控草、促进肥料高效利用,还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保证农产品安全,使稻谷更加生态有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吕世华:地膜覆盖用于有机水稻的种植,特别是丘陵山区的有机水稻的种植,第一解决的是节水抗旱问题,还有就是水稻前期低温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影响丘陵山区长期产量不高的关键。
大竹县周家镇狮子村地处铜锣山深处,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生态环境优良,特别适合有机水稻的种植。从大山走出来的四川霆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升宣致富不忘乡亲,今年,他回到家乡流转稻田100亩,从事全生物降解地膜有机水稻种植。
四川霆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廖升宣:我们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严格按照有机水稻的种植技术,规范进行生产,没有用任何农药,我们使用油枯作为肥料,用太阳能的杀虫灯防止虫害,保证有机水稻的品质,我们产的稻谷金黄饱满,稻米软糯香甜。
为推动粮食生产由"多产粮"向"产好粮"转变,从2019年开始,大竹县就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种植有机水稻示范推广工作。为鼓励种植户使用新技术,我县出台政策,从资金、技术、种子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全县有5个乡镇种植有机水稻3000多亩,优质、高产、效益好的有机水稻成了乡村振兴的新“稻”路。
大竹县周家镇狮子村总支部委员会书记 唐俊杰:我们山区农田易缺水,易生长杂草,我村通过引进业主,采用覆膜有机水稻种植技术试点种植,有效达到产量高、品质好、经济价值高,下一步我村将进一步推广覆膜有机水稻种植技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来源:大竹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付国平 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