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连日来,四川如“火炉”一般,全省21个市(州)中,已有10余个市(州)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部分市(州)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高温酷暑下,水产养殖如何应对?各地情况如何?日前,记者进行了了解。
泸县稻虾养殖户查看小龙虾长势。受访者供图
稻虾养殖影响不大 农户需科学增降水位
“我们正有序生产,高温影响不大。”8月27日,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大伦照例巡塘。面对连日来的高温炙烤,高大伦更担心未来会缺水。
当前,川南地区的稻虾养殖正处于蓄留种虾阶段,“前期我们主动降低水位,目的是将种虾‘驱赶’进洞,希望它们抱卵孵化。等到9月底、10月初,我们又要加深水位,希望种虾带着虾苗出洞,那时如果缺少降雨,将对稻虾养殖造成影响。”高大伦说。
同样地处川南的宜宾,是我省川南早虾养殖的主产区。“目前,宜宾水稻正加紧收割,预计9月上旬将全部收割完毕。”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畜牧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周力认为,在水稻收割期间应科学、安全控制水位。
“在水稻收割前,稻谷可以为小龙虾种虾遮阴,虾洞内水位适宜,此时洞内种虾生长环境相对舒适凉爽。可一旦水稻被收割,再遇到持续高温,洞内水位大幅下降,可能会造成抱卵种虾应激,影响虾苗孵化。”周力提醒广大养殖户,“高温天气下,对已进洞抱卵的小龙虾,应注意适当控制稻田水量,保障虾洞内适宜水位。后期提升水位时,应采取多次逐步提升的方式,为小龙虾提供相对舒适、安全的缓冲周期。”
高温来袭,马边县的鲈鱼养殖户开始销售成鱼,以防止大量死鱼造成损失。受访者供图
池塘养殖平稳运行 保险公司成立高温应急小组
在成都平原,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津黄辣丁,目前正处于旺盛生长期,预计10月中旬将迎来大规模上市。
“我们已通过微信群通知养殖户注意防范高温天气。”新津水产行业协会会长徐小龙介绍,高温天气对黄辣丁养殖造成些许影响,“最近几天,不少农户已减少投喂或停止投喂,担心造成死鱼情况发生。另外我们提醒农户要在水质调节、水位控制、增氧机运行、投喂管理等方面多多留心,最重要的是注意人身安全。”
安盟保险成都公司更早针对水产“避暑”开展行动,指导养殖户减少损失。“大约10天前,我们便启动应急预案,成立高温应对小组,组员由保险公司和水产专家构成,基本覆盖成都平原的各个区县。通过一线摸排,目前成都平原渔业生产整体稳定,仅有个别养殖户因高温侵袭导致死鱼。”安盟保险成都公司总经理助理陈炳银说。
记者获悉,自2021年起,安盟保险成都公司便确定了“在气温持续5天超过35摄氏度”情况下启动高温应急小组的处置方式。“针对有冷水鱼养殖的都江堰、大邑等地,以及其他水产养殖集中的新津、邛崃、金堂等地,我们的工作人员在一线指导农户如何应对高温天气。”陈炳银特别强调,“经研究发现,温度与水体溶氧有密切关系,因此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通过增加液氧、加深水位、引入活水等方式帮助鱼儿渡过高温难关。”
针对设施渔业养殖,业内专家特别提示:“从附近河流取水时应注意水温,尽可能在晚间抽取低温河水,或抽取有一定深度的水库水、水井水,或通过浮板遮挡等多种方式降低水温,否则将造成大量死鱼。”
水产养殖如何应对高温天气?四川省水产局温馨提示
一、灾前防范措施
1.及时上市销售。养殖户应及时将达到商品规格的养殖产品起捕,出售上市,避免造成损失。
2.检查降温设施。开展育苗设备和养殖生产设施检查,对易受热害的养殖品种,要尽可能注水提高水位,通过增加液氧等措施提升水体含氧量并降低水温。
3.适时加水降温。要及时补充池水,保持鱼池水深在2米以上,提高鱼池及鱼的抗击高温能力。
4.提高饵料质量。采取提高饵料质量、强化营养、科学投喂等措施,提高养殖生物抗击酷热能力。
5.做好亲鱼保种。做好大宗养殖品种的亲本保种和培育工作,确保来年养殖生产有充足的亲体和苗种。
6.做好物资储备。防止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发生,要做好底质改良、水质调控、水体消毒和疾病治疗等物资的储备工作。
7.加强巡查管理。
二、灾害期间救灾措施
1.加强水质管理。坚持巡塘,监测水温、水质,防止缺氧。视水温水质情况采用冲注地下水,施用增氧剂、水质改良剂等方法,以保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
2.减少人为干扰。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避免养殖动物的应激反应,可使用一些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若需过塘,操作要细致,防止损伤鱼体,并做好消毒工作。
3.及时处理死鱼。出现死鱼的池塘,应及时将死鱼捞走,并做无害化处理,以免水生动物尸体腐烂污染水体。
4.减少投喂,尽量少投或不投饵料。此时鱼类免疫力下降,应当减少投饵并加强巡塘,密切监视养殖生物活动状态,做好生产记录。
三、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措施
1.检修养殖设施。检查并修复防暑降温设施,保证生产正常运行。
2.做好亲本调配。摸清损失,查清亲本存量,制定补苗计划,强化亲本培育。针对持续高温导致亲本种鱼摄食不佳的情况,加强亲本饲养管理,补充营养和能量,确保用于繁育生产的亲本数量和质量。
3.实行科学饲养。适当增加蛋白质营养,增强水产养殖生物抵抗力。
4.加强养殖生产管理。避免对养殖品种造成应激反应,减少容易造成养殖生物受伤的作业,减少因操作造成的死亡。
5.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开展水质环境和病害监测。做好大宗养殖品种的常规性、多发性疫病的监测工作,并做好水体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