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建刚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好“李”知时节。近日,笔者来到地处深山岩坡地的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兴莲村,映入眼帘的是成片郁郁葱葱的李子树。一颗颗紫红色的李子挂满枝头,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林中观景、拍照、采摘。据了解,这种紫红色的李子名叫“朱砂李”,是我国传统的优良李子品种。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种植户庞国洲高兴得合不拢嘴:“来摘李子的人越来越多了。”
返乡兴“李”
规模种植带火一个村
今年60岁的庞国洲,是土生土长的兴莲村人。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每年七八月,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这时正值暑假,村里种植的朱砂李相继成熟,让孩子们乐不可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庞国洲跟随同乡来到浙江务工,历经多年打拼,他从中获得了理想的回报。而在外打工创业的岁月里,庞国洲也吃过各地的李子,但令他遗憾的是,他再也没尝到过儿时朱砂李的滋味。
这些年,随着外出务工的人增多,兴莲村的朱砂李也因无人管理渐渐走向“没落”,村里仅剩下20余棵被杂草包围的老树。“吃过这么多李子,在我心中,它们的味道都无法与朱砂李相提并论。”庞国洲说,“为什么我不回家把村里的朱砂李重新开发出来呢?”
说干就干。2017年,庞国洲回到家乡,首先请人对村里这20余棵朱砂李树进行精管,并培育新苗;同时,他个人流转了近100亩山坡地规模发展朱砂李,并带动村民规模种植朱砂李120余亩。如今,历经7年的精管,全村200余亩朱砂李已陆续进入盛果期。这两年,李子成熟季更是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体验采摘。多年沉寂的山村又因朱砂李热闹了起来。据统计,去年,200余亩朱砂李给村民带来的直接收入超过50万元。
立体套种
实现钱增收、粮增产
“树梢的那几颗李子最大最红最漂亮,请帮我摘下来,下来时注意不要踩到玉米。”在兴莲村,郁郁葱葱的李子树下,还种着即将丰收的玉米;玉米秆下面,则套种了番薯,番薯藤蔓也已覆盖整片地头。庞国洲介绍:“自发展朱砂李起,我们就没有让土地闲着。除了种植朱砂李,我们还立体套种玉米+番薯(大豆)、高粱+番薯(大豆),有的还在玉米、高粱、番薯收获后,再放养一批生态家禽。”
据了解,李子树与其他果树不同,李子树的寿命可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其枝繁叶茂且占地宽,每亩地头只能栽种20棵。“李子树间距宽,让其闲置实在可惜。”庞国洲说,他从带头示范种植朱砂李开始,就利用李子树的间距及周边空地种植玉米或高粱,并套种番薯或大豆。这几年,通过套种,玉米的亩产量达到了350多公斤,高粱亩产量在250公斤左右,而套种的番薯,产量更是在1000公斤以上。
在庞国洲的带动下,兴莲村通过一地三种,每亩能增收近2000元,真正实现了钱增收、粮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