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蓝天白云,碧草绿浪,零星牛群,点点毡房……夏日的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镇西仓村格外美丽。谁能想到,几十年前,这里曾是当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改变,源于正在实施的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若尔盖山水工程)。
当地村民正在治理草场。 图据若尔盖发布
8月15日,记者从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获悉,若尔盖山水工程39个项目已开工38个,开工率97.44%;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0.49万公顷,完成率90%。
若尔盖县位于四川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重点生态功能区。受全球气候变化和草原鼠害、超载放牧、湿地开沟排水等影响,当地周边湿地水位下降、草地退化裸露、土地沙化形势严峻,形成“湿地—草地—沙地”的恶性转化。
“以前走这个地方过,不戴围巾把脸包起,回去满嘴的沙,吃东西都‘嘎吱嘎吱’响。”西仓村村民措科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自然资源厅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指导阿坝州制定《若尔盖县生态修复项目后期管护制度》,确保达到“一年阻风固沙,两年植被恢复,三年苗木成活,四年连续管护,五年灌草结合”的恢复效果。
“草地有了伤疤,我们选择为它‘穿上衣服疗伤’。”项目施工人员介绍,通过以工代赈,他们组织当地群众将高山柳树桩扎成方格,再用柳条将方格连在一起,同时在方格中种草、植灌,随着草木成势,沙土被遮盖并稳固在方格中,这种方法被叫做“高山柳沙障”。
沙化土地治理不是简单修补,更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沙地类型,我们在项目实施中创新形成‘围栏封禁+高山柳沙障+撒施牛羊粪+灌草复合种植+综合管护’‘高山柳沙障+灌草复合种植+撒施牛羊粪+围栏封禁+综合管护’等7种生态治沙技术模式。”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实施若尔盖山水工程,当地已逐步恢复3596公顷沙化土地地面植被,天然半固定沙地治理后林草植被盖度提高20%,人工固定沙地成效提升后林草植被盖度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有效遏制了沙化土地扩大趋势。同时,提升水源涵养量700万立方米,治理后植物种类由未经治理的3种左右增加到约21种,丰富度指数上升了172.51%,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