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灼华)火热八月,热浪滚滚。烈日下,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镇朝阳洞村的瓜蒌基地一片生机盎然,一根根绿色枝蔓沿着水泥柱肆意生长,瓜架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瓜蒌,藤下的魔芋长势良好,三三两两的村民穿梭其间,忙着对瓜蒌进行管护。
瓜蒌又叫药瓜,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营养保健品。“今年,瓜蒌丰收,预计今年每亩可收150公斤,一亩产值5400元。目前,魔芋每公斤能卖到6元,预计今年每亩可收1000公斤以上,亩产值6000元以上。套种后,一季平均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比以前单种收益高了许多。”种植户谢团园看着眼前的瓜蒌园满是期待。
增收的背后,是种植户的精心管理和农技人员的指导。巴州区属于典型山区,存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耕种成本较高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巴州区农业相关部门做好技术跟踪保障到位,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技术新模式,历时6年研发出了瓜蒌间套作魔芋和玉米套魔芋间大豆两种高效种植模式。近日,新的种植模式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是巴州区在种植领域获得的首个国家发明专利。
巴州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左清文介绍:“在瓜蒌里套种魔芋,不仅实现了高矮结合,还可以确保土壤湿润和肥沃,也可使魔芋与瓜蒌互相‘照顾’,共同‘成长’。”
截至目前,该区运用瓜蒌套魔芋种植技术巩固森林边缘地带撂荒地治理1.2万亩,在全区范围内带动新型经营主体15个、农户自发种植135户,在天马山镇和化成镇建立了两个立体产业园区,带动1532名劳动力就业,人均年增收2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