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前两年干旱,今年雨水多,制种不容易啊。”近日,射洪市举办现代种业发展论坛暨新品种观摩会,不少种业企业反馈,今年四川气候多变,从5月以来的旱情,到7月以来的涝情,旱涝交替发生,多变气候对制种生产的影响较大。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四川是全国四大育制种基地之一,今年是四川制种基地大提升三年攻坚行动“两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多变气候下制种基地如何应对?基地提升落地情况如何?记者走进射洪进行走访了解。
与会人员参观新建成的烘干加工中心。
制种基地
需提升旱涝保收能力
在射洪市青岗镇磨滩村的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里,100多个四川主流水稻、玉米新品种同区展示,直观反映着生长差异。射洪市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谢丽介绍,去年开始,该基地从全省征集市场上的主流玉米和水稻品种,用同样的管理条件,进行田间展示评价,观察新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
水稻展示基地里,59个水稻品种正处于孕穗期至抽穗期。目前来看,多雨气候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大。但与之相邻的玉米展示基地却没这么幸运。
记者注意到,除“川单99”“云海4568”“昊单534”等部分品种的玉米穗较为饱满外,大部分玉米品种生长不如人意,植株普遍偏矮,玉米果穗不同程度出现“秃尖”现象(即玉米果穗顶部籽粒不饱满)。
“这次观摩会重点看品种间抗逆性表现的差异。”射洪市种子协会会长、四川云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然介绍。
观摩会上玉米品种的表现,是多变气候下射洪玉米生长表现的真实写照。
四川乐禾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仁惠表示,今年雨水远超往年,如果种子烘干能力跟不上,对种子质量会有很大影响。
张然认为,干旱和雨水天气是制约制种规模化发展的一大难题,基地应建设灌水设施和烘干加工中心等,规避气候带来的制种风险。
射洪是四川制种大县,每年数十家种子企业在这里规模化制种,年制种面积4万亩,今年预计生产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1000万公斤。据悉,射洪市今年拟投资5800万元提升核心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包括建提灌站及灌溉设施、产业道路等,提升宜机作业和旱涝保收能力。
烘干加工中心
满足种子储存需求
“有了这个烘干中心,满足射洪4万亩制种基地的种子烘干需求绰绰有余。”在青岗镇文化村,投资近8000万元、占地40余亩的种子烘干加工中心刚完成设备调试,即将投入使用。张然介绍,该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达到500吨,可以满足6万亩“两杂”种子生产加工需求。
在这里,玉米果穗会在两段烘干加工流程中蜕变为合格的商品种子,依次会通过果穗分拣、果穗烘干、脱粒、籽粒烘干、种子精选加工等工序,最后送入储存仓暂存。张然介绍:“烘干仓可以严格控制仓内温度,在 72小时内让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满足种子储存需求。”
从传统制种大县迈向现代制种大县的进程中,射洪因其适宜制种的自然禀赋和产业发展环境,吸引省内外优势种业企业纷至沓来。目前该市拥有4家B证种业企业,涉及水稻、玉米、油菜、小麦、棉花五大作物种子研发和生产。
“种业是射洪市五大特色产业之首。”该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余宁介绍,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开展以来,射洪种业进入振兴阶段,市财政投入超3.8亿元发展种业,打造高标准现代种业园区,建成集科研、育种、烘干加工、农事服务、仓储、冷链物流于一体的现代种业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