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文/图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7月以来,四川经历多轮强降雨天气,多条省内主要江河及中小河流出现明显涨水过程。据预测,今年主汛期全省平均降雨量为410毫米至4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防灾减灾形势严峻复杂。
在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水过程中,水文勘测扮演着“侦察兵”的角色。作为防汛工作的“耳目尖兵”,其在一线主要负责测量降雨量、实时流量、水流流速等数据。
“目前,全省水文监测能力显著增强。”日前,记者随省水文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水文机构、防汛备战一线,采访了解四川水文系统在防汛备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水文系统工作人员利用遥控船勘测河流水位等数据。
“硬核”装备
赋能水文监测
“前几天连续降雨,上游涨水速度较快,还好我们的水文测流较以前更加高效便捷。”在岷江二级支流斜江河边,成都水文中心大邑水文站工作人员张伟指向河边一片倒伏的玉米地,只见其间玉米虽有倒伏,但从现场情况来看并无更大损失。“以前测流只能用铅鱼。洪水裹挟着泥沙、树杈,铅鱼还有被冲毁的风险。如今,这种局面终于被改变。”张伟说。
据大邑水文测报中心主任王强介绍,总体而言,今年7月大邑县降雨量较多年平均偏多,上游的几个水文站7月降雨量分别达到400多毫米、500 多毫米,高于往年200至300毫米。去年汛期来临前,大邑水文站更新了装备:电波流速仪、可远程操作的缆道测流系统……借助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大邑水文站的水文监测变得更加精准科学,实现了水位、雨量、流量等监测要素的自动化采集。谈及强降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王强说:“强降雨可能造成部分农田内涝,蔬菜、庄稼歉收。这段时间,我们的工作人员都非常辛苦。平时每个站点都有专人值守,降雨来临之际,还会支援一线监测各项水文数据,为防汛做好准备。”
而在乐山水文中心峨眉河苏稽水文站,无人机、遥控船等先进测流设备令人耳目一新。“我们新建设视频水文识别系统、全自动雷达波测流系统,不断提升水文测报能力。”该水文站工作人员说,今年 7 月 18日,该水文站发生超保证水位洪水,洪峰水位376.16米。“在先进水文设备的帮助下,水文站提前 5 小时发布超警戒洪水预报,为防汛调度决策提供依据,为避险转移争取宝贵时间。”
在雅安多营坪水文站,雅安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雨城测报中心主任江汛正在查看水文数据。在这座水文站的背后,青衣江水流滚滚奔向下游,“作为青衣江干流上的第一个水文站,这里是守卫青衣江干流的第一道防线,我们水文站的监测数据对下游地区眉山、乐山等地的防汛至关重要。”江汛说。
据介绍,2020年,受青衣江流域“8·18”洪水影响,多营坪水文站遭到完全损毁。得益于四川水文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的实施,该水文站于2023年6月完成重建,水文监测设施设备得到跨越式升级。
“如今,我们利用先进测报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基本实现了智慧管水。”江汛说,目前,该水文站已实现水文信息采集全覆盖、水文监测全要素全量程自动化。
基本构建
现代水文监测体系
据悉,目前,全省共新(改)建水文站点700余个,新建地区水文中心巡测基地8个、水质实验室12处,对63处测报中心巡测与应急监测设备全面提档升级,配置侧扫雷达、无人机测流系统等先进设施设备900余台(套)。
“四川现代水文监测体系已基本构建完成。”据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水情预报处负责人赵国茂介绍,目前,四川现代水文站网体系初步构建,全省县级以上重点城镇、十大主要江河及其重要支流实现监测全覆盖,重点中小河流监测覆盖率由72%提升至84%。
通过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四川70%的水文站基本实现中高水、低枯水流量自动监测,水位、雨量监测要素实现自动采集,水文实时监测信息5分钟到报率达95%。
在硬件设施方面,四川水文监测系统新建和提档升级了一大批现代化水文监测站网,形成了密集且高效的水文监测网络。这些站点配备了诸多高精度仪器,能够实时、准确采集水文数据,极大地提升了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在信息服务方面,四川升级完善了水旱灾害防御支撑系统,基本实现预报预警自动化、预报调度一体化,为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据了解,未来四川将依托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四川省基本水文测站提档升级建设项目、四川省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水文站网建设项目、四川省中小河流重点洪水易发区水文站网建设3个项目,2024年在全省新建85处雨量站、97处水位站,2025 年在全省新建18处水文站。2025年—2026年规划建设30部水利测雨雷达。2027年—2030年,初步规划在盆地周边和盆地腹部区重点中小河流暴雨洪水集中来源区建设62部水利测雨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