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宗 记者 常艰)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日前,丹棱县妇联、县农业农村局离退休党支部联合召开了全县第一代水稻制种女技术员座谈会。
会前,女技术员们参观了四川省原始禾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的大米加工车间,会上,与会人员纷纷畅所欲言,技术员陈兴慧说:“那个时候吃住在基地,很辛苦,不分男女,大家一起劳动,男生能做的,我们女生都能做,播种、栽秧、除草、施肥、打药、查记叶龄、剥查幼穗、预测花期、田间择杂、人工赶花,一样没有落下。”
与会人员合影(刘敬宗 摄)
四川省原始禾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现芳说:“过去饭都吃不饱,今天能够有米卖,我们把丹棱生产的优质大米进行加工,卖到省内外,而且还深受消费者青睐,创造了丹棱绿色大米的品牌,真的要感谢为粮食增产作出贡献的老一辈农业科技人员。”
杂交水稻制种是一门技术含量高、时间性极强、劳动强度大且极严谨细致的工作。1976年春,黄克容、郭福容等8名女同志与16名男同志一起,经过短期的理论培训之后,在当时的“721农校”基地,133亩农田内,开展杂交水稻制种试验,从而拉开了丹棱县杂交水稻制种的帷幕。
技术员郭福容现场回忆:“我现在都还记得赶花的基本要领‘轻推、重抖、慢回手’,赶花期间,在上午10点以后,一天要赶4次,一身衣服都是湿的,连续赶花10天左右,每天都不能缺席,但我们没有叫过一声苦。”
该县妇联负责人说,1976年,就有8名妇女同志加入了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她们为粮食增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筑牢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