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连日来,四川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记者在彭州、都江堰、开江、渠县等地了解到,受强降雨天气影响较大的水产养殖遭遇不同程度损失。
“昨晚那场雨来得又急又快,鱼塘被雨水裹挟着泥沙冲击,堵住了鱼塘入水口,导致大量鱼类缺氧死亡。”7月24日,在彭州市龙门山镇从事虹鳟养殖20多年的彭州涌泉冷水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宋伦祥立即与保险公司取得联系。
当水产养殖户遭遇自然灾害导致养殖设施损毁、水产品死亡或流失时,会触发理赔吗?养殖户有必要购买水产养殖保险吗?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水产工人将被洪水侵袭的珍珠蚌归位养殖。 洪瑜 摄
一线情况
多地水产养殖受损 保险发挥兜底作用
长期扎根水产养殖一线的宋伦祥可谓水产界的“老把势”,对虹鳟等冷水鱼养殖十分专业。然而,面对灾情他也束手无策:“好多年没受灾,这次降雨太过集中,鱼塘入水口被堵住了,大量鱼类缺氧致死。”他预估,这次受灾死鱼量在5万斤左右,且都是价值高昂的虹鳟鱼。
安盟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受灾鱼塘今年自缴保费3万元左右,预计将进行30万元左右的赔付。”
不止彭州,都江堰也有灾情发生。“受强降雨影响,都江堰鲈鱼养殖也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总面积达100多亩,我们及时帮助受灾农户勘损理赔,助力恢复生产。”安盟保险成都中心支公司总经理助理陈炳银说。
与上述地方相比,开江水产养殖受灾程度更严重。受本月中旬强降雨影响,开江数千亩鱼塘、稻虾田被洪水漫灌,导致部分鱼、虾、蟹、珍珠蚌等流失或死亡,养殖业主遭受不同程度损失。“由于受灾面积广、定损难度大,我们前期已经预付200万元保险理赔金,具体损失仍在勘定中。”人保财险开江公司经理杨波表示。
工作人员水塘前勘查定损。 洪瑜 摄
专家呼吁
水产养殖风险高推动保险覆盖十分必要
自然灾害、病害、换季等等因素导致水产养殖是典型的高风险行业。四川省水产学校教师、正高级农艺师权可艳介绍,相较其他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具备“投入大、风险大”两个明显特征,农户一旦受灾甚至面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局面。
“推动水产保险覆盖非常必要,根本在于帮助农户恢复生产。”权可艳介绍,从投入端看,水稻、玉米、小麦种植亩均投入在一千元左右,而水产养殖的投入远远超过这个范畴。“常见的鲫鱼养殖,按亩产3000斤,每斤7元的市场价算,亩均养殖投入超过20000元;另外,最常见的土塘修建,算上水电、增氧设施的成本每亩将超过万元。”权可艳说。
“农户不愿或者不买保险,根本在于对灾害缺乏认知,存在侥幸心理。”开江水产龙头企业、开江水产行业协会会长吴贤进说,水产养殖是高风险行业,受灾易导致养殖户资金断裂。“以最近这次洪灾为例,一些养殖户没买保险,亏损几万斤种虾,如今悔之晚矣。”
采访中,多位专家均表示,推广水产养殖保险十分必要!他们认为,水产养殖保险的根本作用在于帮助业主恢复生产,这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升至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作用更为突出。
投保现状
全省投保率不足10%依赖政府补贴、定损困难
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四川办事处主任谢光辉透露,目前,四川水产养殖保险投保率不足整体养殖面积的10%,且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成都平原水产投保面积在3万多亩,占全省总投保量的70%以上)。另外,乐山、绵阳、达州、广元等地也有少量区县开展了水产养殖保险,但整体面积不大。
水产养殖保险属政策性农业保险,即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直接物化成本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三大主粮的“强制性投保”不同,各级政府并未对水产养殖保险提出强制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水产保险的投保率不高。
以成都平原为例,近年来成都水产保险投保按照政府补贴75%,农户自缴25%的比例投保。以每亩100元保额为例,农户仅需自缴25元保费。这意味着,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大拉动投保率,为农户降低养殖风险。
从投保品类看,谢光辉介绍,四川保险公司通过与业主协商的方式推出相关保险产品。例如,四川针对鲟鱼、鳗鱼等特色水产品推出了相关保险,做到“一县一品一保”。以江安县鳗鱼养殖为例,当地县级财政曾花费数百万元为养殖户购买鳗鱼死亡保险,但后期因财政压力不得已断保。
“鱼在水中看不见,摸不着,具体数量不得而知,健康状况也难以把握。另外,鱼类露天养殖,一次事故多次定损,出险后查勘定损也比畜牧业和种植业复杂。”陈炳银介绍,安盟保险借鉴法国安盟先进农业保险经验,组建专家团队,在成都市农险领导小组支持下,2010年率先研发成都市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在当时属于西部地区首创。目前,安盟保险也是川内水产保险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公司,在全省占80%以上。
此外,陈炳银介绍,购买水产养殖保险的养殖业主,更容易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贷款,降低赊买饲料的成本压力,提升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