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光照不好的下部枝,先疏除。”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白庙村金桃山下的益民果园,负责人施平正扶着李子树的枝条,带领工人们一起冬剪疏枝。剪完一棵李子树的侧枝后,他才慢悠悠踱步过来,脸上带着敦厚而喜悦的笑容。
“十年前,我还在外地打工,如今已经有了这么大的果园,真是想不到……”带着欣慰的笑容,施平讲起了他的创业史。今年49岁的他,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18岁就随打工大潮远赴宁波务工,先后做过装修、开过挖机、干过土石方,工资一路增加,不管收入多丰厚,施平始终牵挂着家乡那片土地。
2012年,施平回老家探亲时,看到老去的父母和读书的孩子需要照顾,加之家乡的地有不少荒着,十分心痛,便有了回家搞农业的想法。
“农民每天起早贪黑种土地,一年再辛苦,也落不到几个钱,我们不同意。”施平的意见遭到了父母、妻子的一致反对,认为干农业投入大、见效慢、不稳当,不如继续做土石方生意。
面对亲人的反对,施平没有退缩,他挨个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2013年,巴州区益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化成镇蟒塘坝村正式成立,一番考察学习后,施平决心在蔬菜种植上大干一场,可现实很快给这个满怀热忱的新农人浇了一盆冷水。
“菜价瞬息万变,一天之内,上午和下午的收购价格可能都不同,销售渠道没搭建好,菜卖不出去,那一把就亏了10多万。”由于没摸清销售环节,精心种植的第一批蔬菜上市后就遭到了亏损,“农业失败一次,就得再等一年啊!”施平止不住地惋惜。
亲友纷纷劝他放弃,可他却暗下决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经过一番细致的市场调研,施平发现,化成镇所在的大巴山区拥有独特的土壤和气候,适宜种植葡萄,但由于水果消费习惯等原因,市场规模还不大。他决定差异化经营,把目光投向了葡萄种植。“当时哪知道种植里的门道那么多!土地的选择和使用、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方面面的知识都需要。”现实再次给他重重一击,种下去的30亩葡萄只活了一半。
面对再次失败,施平痛定思痛,认真查找原因,决心迎难而上。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潜心钻研种植技术,多次咨询专家,为保证纯天然有机种植,还到成都、山东等水果生产地学习考察,通过不断地学习、摸索、实践,他也从最初的“门外汉”成长为资深的“匠心人”。
生于山地,育于有机,吸收光照日晒,经受风吹雨打,这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好果子必须经历的成长,对葡萄品质的追求,是施平一直以来的坚持。
“从土壤改良、施肥到害虫控制,都采用生态环保的处理方法。比如肥料,我们坚持使用农家肥,真正让消费者吃上绿色食品。”有了科技管理作支撑,虽然种植有机葡萄的成本比传统葡萄高出一半左右,但产品技术标准统一了、质量提高了、价格也提上去了,葡萄逐渐打开了销路。
年复一年,播种收获,施平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已与水果相融,密不可分。喜尝丰收甜头的他开始丰富水果品种,除葡萄外,还有种李子、杨梅、柑橘、草莓、梨等多种水果。他还聘请专家对水、土、空气等周边环境综合评估以及种植流程全过程跟踪可追溯,2018年来,陆续获得葡萄、杨梅、李子有机认证。益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化成生态小镇建设,围绕化湖旅游开发,如今已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采摘园,年产有机葡萄5万斤,生态李子6万斤,实现产值100余万元。果园全年开展线下采摘活动,水果因质量优异、价格实惠、生态种植和绿色环保,积累了丰厚的消费口碑。
“不满足于现状,喜欢折腾。”这是施平对自己的评价。2015年,他筹资400余万元,将农场总面积扩大至240余亩。为顺应时代发展,他还拓宽业务渠道,打入商超市场,与巴食巴适协会、蜘点商家、美团外卖、工行融e购、天虎云商等多个电商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创建“金桃山”和“化湖”品牌,确保产品销售渠道通畅。
吃水不忘挖井人,创业有成不忘根。“自己富了不算富,老百姓富了才算富。”施平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定期组织果蔬种植技术培训,带动周边村民百余户500余人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收入,为50余户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土地流转资金户均增收1500元,实现年利润100万元以上的产业增收。
“我们在基地里搞管护、摘葡萄,一年下来有1万多元收入。”周玉兰是基地里的老员工,对如今的生活很是满意。
对于新农人施平来说,他还有更大的乡村振兴梦。下一步,他打算不断向“种植规模化、产品优质化、销售品牌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新型发展模式,实现增收多元化,让金桃山的水果家喻户晓,走出一条以“特色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新路子。(供稿:巴州区融媒体中心 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