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基地的水稻也迎来了授粉的关键期,该基地的专家们正抢抓时机为水稻进行人工授粉。
为了防止稻穗开花后,因风力、气温等因素导致花粉串粉,影响不育系(母本水稻)水稻的纯度,上午9时左右,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基地的助理研究员杨波便早早地和同事在田间忙碌开来,抢抓时间为水稻进行人工授粉。
在这片稻田里,不育系和保持系(父本水稻)两种水稻均按照两两交错的规律整齐排列、茁壮生长。“现在这一批种子是我们四月底移栽的,现在进行的是做杂交,也就是人工剪颖,进行不育系的选育。”杨波一边观察,一边对比和选择目标水稻株型。
对于水稻株型的选择,可有着一定的讲究。为了选择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要选择稻穗着粒密度较高的,株型好的单株。若叶片宽了、长了,或者株型太散了的,都要淘汰掉。后期,科研人员还会根据稻米品质进行选择。
经过一番精挑细选,杨波最终确定了目标株型,随后便拿起剪刀进行剪颖。“首先要把剑叶剪掉,开了花的也要把花全部剪了,然后将颖壳上半部分剪去,保证每一粒都要剪到,这样才能促进它开花,方便后面授粉。”杨波说。
完成剪颖后,杨波用注明了编号与日期的杂交袋将其套好,然后进行密封,防止其他花粉对其进行授粉。随后,杨波在保持系水稻里面挑选出与匹配度较高的株型,并进行标记。
“我们剪下来以后,里面就还有一些没有开花的,所以它的花粉还在杂交袋里面,等花丝将颖壳顶开后,我们就会将选出来的保持系水稻的花粉抖在袋子里,这样就完成了人工授粉。”杨波说。看似简单的授粉工作,其实对天气、操作细致度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若稍有不当,导致花粉污染,授粉就作废了。因此,为了不错过最佳授粉时间,杨波和他的同事们需要蹲守田间观察、及时捕捉,以便快速高效地完成人工授粉、套袋等工作。
由于需要持续待在稻田里,加上水稻叶片刺人,稻田里尤其湿热,蚊虫又多,对科研人员的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如今,稻田里一个个稀稀疏疏、看似平平无奇的纸袋,却承载着杨波与整个科研团队育种科研人员的辛勤汗水与付出。
据了解,自6月以来,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基地已对不育系和保持系水稻完成人工授粉300余对,并将持续到7月中旬才能完成整片南繁水稻的杂交授粉工作。待到8月被进行人工授粉的这批水稻收割后,科研人员将挑选出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等综合性状好的水稻种子,并跨越千里将它们送往海南,为水稻南繁加代和小繁,进入新一轮的试验阶段。(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牟敏 陈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