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丹棱草根农民14年追逐文艺梦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2-27

    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左杉 文/图
    在很多地方,休闲娱乐,少不了打麻将。可在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有个农民,不爱麻将,偏爱文艺。14年来,他自掏腰包,在自家院子里头搭起舞台,唱起自编自导的歌舞和快板,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大院和艺术团,滋养着桂花村这方水土上的百姓的精神生活。他就是桂花村里的“名人”、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作平文化大院创始人——王作平。
    从酷爱文艺创作的“门外汉”,到如今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带路人”,这位普通农民经历了怎样的历程?2月14日,记者应邀到丹棱县丹棱镇的作平文化大院,听他讲述发生在桂花村里的故事。

王作平近照

    他是自掏腰包办文化院坝的“倔人”
    初春刚启,天气乍暖还寒。2月14日,冒着微雨,闻着道路两旁的果树清香,记者来到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绕过曲折蜿蜒的乡间小路,一栋白墙黑瓦的房子矗立在道路的尽头。大门的两侧用毛笔写着诗句,大门正上方有“文化大院”四个字。
    这就是王作平的家了。
    王作平的家,由一个两百平方米的大院子和一栋两层的小楼组成。院子的中央修葺了一个舞台,周围的院墙上挂满了各种艺术字画、宣传栏和照片。屋内,高高的书柜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墙壁上挂满了桂花村老百姓自己创作的三句半和快板词儿。正中间是一台电视机和音响、两个麦克风。
    正在这时,一位精干的中年男子走进屋。“不好意思,因为我去年当选新一届的四川省人大代表,刚才跟县交通局的工作人员沟通规划村道路拓宽等事情去了。”王作平拿着一本丹棱县元宵节活动演出单,递给记者看,“看吧,今天还有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召集我们舞龙队,准备过两天进县城巡游表演。”
    这位53岁的农民是如何跟文化大院结缘的呢?
    “我虽然只是个农民,但从小喜欢看书、写作,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文稿,直到有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王作平回忆道。原来,丹棱是我省有名的柑橘种植县,随着万亩柑橘的种植,桂花村经济收入逐年提高,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休闲时节 “麻将生活”盛行。因为打麻将,桂花村还发生了几次邻里不和、打架闹纠纷的事情。好管闲事的王作平,总想着要做些什么。
    2005年,王作平偶然得知丹棱县将在全省农村筹建廉政文化大院的消息。“既然县上有政策,我们村也非常需要筹备自己的文艺队伍,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我愿意出钱、出力,在家里办一个廉政文化室。”这位村民眼中的好管闲事的“倔人”,立即丢下手里的农活,跑去县纪委申请报告。
    申请批准了,王作平回到家里,首先把自己家一楼的三间房屋腾空,作为阅览室、书法创作室和道具室;紧接着自己拿钱,去镇上购买了一些木板、木框、玻璃,叮叮当当地在院子里修书架、办宣传栏……经过半年时间的忙碌奔走,王作平的文化大院搜集了1000多册书籍。从此,这位“倔人”的名声开始在桂花村传开了。

王作平文化大院的图书室

    他是邀请村民唱卡拉OK的“主持人”
    文化大院的“雏形”有了,怎样才能吸引老百姓过来“耍”呢?村民们是如何接受“好管闲事”的王作平的呢?
    最早村民张丽珍去王作平家跳舞,被大家伙笑了一通,去了一天就再也不去了。“太搞笑了,我平时都是扛锄头、提水桶,喊我去打快板、跳舞,真的觉得不好意思。”张丽珍对记者说,村民作息时间大多都是以自己的生产生活为主,要统一时间排练文艺节目很困难。大家都是抱着看看的态度,客气地去王作平家里逛了一圈,羞涩地婉拒了参加文艺表演。
    如何吸引村民来家里玩,是王作平文化大院建成后要解决的事情。王作平仔细观察分析发现,让大家来表演太正式了,不如用娱乐的方式邀请大家来玩,更容易沟通。于是,在妻子祝远珍的鼓励下,花钱买了一台DVD和一对音响,准备搞个简易的卡拉OK。
    “文化大院,就是要娱乐和放松嘛。”自从有了卡拉OK,王作平家里往来的村民多了起来,他自己有时候还客串“主持人”角色,活跃一下现场气氛。有的村民唱完歌后,顺便阅读一下阅览室的农技书;有的村民觉得王作平家里人多热闹,背着萝卜白菜,从农田直接到王作平家里蹭饭吃;有的直接来家里摆龙门阵。“我们看着越来越多的客人,觉得大院文艺队有搞头。”妻子祝远珍也非常支持王作平的“事业”,经常在家里烧火做饭,招待村民。一到农闲时,大院里欢声笑语一片。
   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2007年,王作平开始萌发创建文艺队的想法。他根据观察,统计每位村民的作息时间,将队伍的排练时间调整为每月5日、15日、20日。爱好文艺创作的王作平还发现,村民们对贴在墙上的一条条法规不“感冒”,而对根据政策法规创作的几首快板很感兴趣,于是王作平又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他每天守着电视看新闻,干活也随身携带当天的报纸,一闲下来就翻来看,同时随身带了笔和纸,将想到的句子记在本子上,晚上再仔细琢磨、整理,把最新的政策法规编成快板供大家在娱乐中学习。
    在这种反复学习、磨炼的过程中,村民们的文艺细胞被激活了。在王作平的“主持”下,快板、唢呐、舞龙、广场舞、小品……各种各样的文艺节目在桂花村里上演。
    他成为村民心里的“王老师”
    随着王作平文化大院的名气增大,王作平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人民调解员”,获得了“四川省廉政文化建设突出贡献奖”。周边县市区的人也纷纷到王作平家里做客、取经……桂花村的文艺队也经常被邀请到丹棱县、眉山市、成都市等多个地方表演。有了头衔和名气,文化大院里的设施逐渐丰富,公共开销也日益增多。
    大院里桌子坏了,王作平自己掏钱修;文艺队表演需要服装、道具,王作平自己掏钱置办;有时候村民在家里唱得开心,一伙人留下来在王作平家里吃饭。“没有办法啊,他就是喜欢搞这个。最初,我们由于家里开销紧张,想减少对文艺队的开销,为此我们两人还起了口角。但是后来我也想通了,只要他喜欢,我们家庭和睦,能支持的还是要支持他。”如今,祝远珍定期在周边县城打工赚钱,维持家里开销,周末定期回来给文化大院做饭。
    曾经也有村民想帮着出钱,给王作平文化大院分摊开销。可是王作平坚决不干。“我家有妻子赚钱,儿子在外也会定期寄钱回来。所以,我把想出钱的人都给回绝了。”为此,村里人格外尊敬他,年轻人亲切地叫他 “王叔叔”,更多的人尊称“王老师”,村里尊老爱老、团结友爱蔚然成风。
    “下一步,我们文化院坝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创作更多年轻人想看的文艺作品。”王作平说。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