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娇娇 特约通讯员 张立祥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污水处理设施,村子环境更美了,生活更方便了!”6月20日,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村民李正芳高兴地说。如今,双城村产村相融,宜居宜业的乡村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小村庄折射出大变化。近年来,平昌县因地制宜,通过农村环境整治、“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厕所革命等项目,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从“污水乱排放”到“绿水绕农家”的变化,走出了农村治污新路子。
双城村
因地制宜污水变清水
“以前我们这里的污水是直接排放到塘里,不仅污染土壤、环境,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现在通过集中排放污水,社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灵山镇元柏社区居民吴朝松高兴地说。该社区月亮坪聚居点,采用“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资源化利用”模式,生活污水通过格栅井流入三格式化粪池,再排放到人工湿地。“在靠近水源、农田等区域修建人工湿地,经过湿地降解吸收其中的有害物质后,污水没有异味,尾水也达到无害化卫生要求和农灌标准,可作为灌溉用水使用。”灵山镇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丁帮魏介绍。该处的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15立方米。
在白衣镇天井社区三皇里聚居点,通过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农灌地资源化利用”工艺,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可用于灌溉邻近的“稻鱼共生”产业基地。
对于住户相对分散的地区,则采取“三格式化粪池+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如驷马镇双城村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等,建设单户式污水处理设施152处,每处建设成本约3100元,户均占地面积小,约3.5平方米,污水自流进入厌氧池,运维简便、管护方便。
“实施污水治理项目后,群众就地排放生活污水的陋习改变了,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平昌县生态环境局局长靳弘章说。近年来,该县331个农村行政村中,有226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实现了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建设集中式生活污水治理设施485处,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68.28%,总受益农村居民约11.15万户。
科技赋能治水变“智水”
一大早,吴波就来到元柏社区月亮坪污水处理点检查污水处理设施。吴波是该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管网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他表示:“在维护的过程中,我也能为社区的环境卫生贡献一份力量。”
据了解,平昌县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建立受益农户轮流管护机制等,整合综治网格员、护林员等人员职责,实现“多员合一、一员多用”。为避免污水处理设施“晒太阳”,该县还构建了“部门常态监督、乡镇统一管理、村(居)运行维护、三方技术保障”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成立社、村、镇三级运行维护管理网格化队伍,同时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纳入日常工作,落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制度。
此外,为有效实现智慧监管,该县还依托“数字平昌”综治平台,建立了农村污水智慧监管平台。
“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可以实现全县所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点位的可视化监管、预警提示和数据智能化统计。”该县生态环境局环境总监石荣华介绍。平台可上传巡查记录、隐患统计、整改记录等信息,并利用手机短信息、平台企业微信机器人、管理端后台等进行预警提示,通过群众自发监管、网格员强制监管、管理端选择性监管,实现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