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鹏 记者 陈家明 文/图)4月25日,富顺县委书记杨斌带队前往西部片区调研城乡融合发展。他强调,要按照市委“打造自贡样板、走在全省前列”工作要求,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奋力推动全县城乡融合发展,力求行动快速、见势见效。
5月9日、5月23日、6月4日,杨斌还先后带队前往南部片区、中部片区、东部片区调研城乡融合发展,并召开座谈会。这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秉持的强烈责任感、紧迫感。
近年来,富顺县聚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立足现有体制机制,坚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资源顺畅流动,促进城乡双向融合,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途径,构建良性互促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奋力创建“四川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加快融合步伐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时值初夏,在童寺镇龙贯山水稻高粱现代农业园区,绿油油的秧苗蓬勃生长迎风摇曳,预示着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该镇立足3.5万亩水稻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双再生”特色产业,建成稻粱产业环线10公里,占地面积1.5万亩。同时加快种养循环发展,不断优化区域农业结构和产业升级,建成稻虾种养基地200亩,带动农旅产业收入。
龙贯山水稻高粱现代农业园区
富顺县立足资源优势和农业特色,重点突出“水稻、高粱、柑桔、生猪”四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蚕桑、蔬菜、黑山羊”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现代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建设,构建“4+N+3”农业产业发展体系,通过探索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省五星级苗仙湖柑橘现代农业园区、省四星级水稻高粱现代农业园区,是全省为数不多的“一区县两省级园区”的区县。
与此同时,富顺县发挥“农文旅”优势资源,围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主题,打造一批以万象田园、福农橘园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载体。围绕马安小镇、青山岭等打卡地推出3条精品旅游路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县第三产业每年带动约3000—3500人就业,农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成效明显。
协调城乡发展 改革举措纵深推进
富顺县古佛镇“中铁金仓”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规范引导承包地流转,通过探索“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等方式,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划定自种区和集中流转区,解决承包地碎片化问题,助力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发展。
该镇的改革举措只是全县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改革的一个缩影。
富顺县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调整改革,推动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集体收益分配权,实行“一本账”股权静态管理,确保成员同等享受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同时,多渠道盘活闲置资源,完善“县乡村”三级协同管理工作体系,依托增减挂钩项目等有效盘活闲置宅基地,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机制,农村宅基地管理规范有序。2020年至今,全县共审批宅基地8570宗,面积1789.4亩,依托增减挂钩项目盘活宅基地取得节余挂钩周转指标5096.56亩,预留指标1255.76亩。此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出台《富顺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办法(试行)》《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等文件,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分类依法保障转户进城人员农村权益和城镇居民待遇,让持居住证人员平等享受居住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截至目前,全县实现1.2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近三年财政投入教育的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县城学校达17.23亿元,占总投入47.26%,农村学校19.23亿元,占总投入52.74%,农村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投入高于城市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城乡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投入比例逐步缩小。此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相当,农村户籍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2022年,富顺县获评全省农村改革先进县。
夯实基础设施 城镇体系日益健全
如今的富顺,城市乡村交通网络似蛛网密布、四通八达,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兜山镇在百里冲发展蔬菜、水果和水产、生猪产业,形成农业产业化基地4000亩,每年产值突破亿元、土地流转资金达300万元,提供就业1.5万余人次。“我们现在有这样的发展成效,前提是解决了道路交通瓶颈。”该镇相关负责人欣慰地说。
近年来,富顺县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通城乡融合发展壁垒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058.9公里,其中县道463.5公里、乡道696.6公里、村道1898.8公里。同步组建专业化队伍,实现县乡道路养护全覆盖,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进一步巩固了“四好农村公路”省级示范县成果。
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5G应用示范县建设,建成5G基站169个。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城市“消危打违治脏”等专项行动,风貌塑造6000户,拆除违建48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3.1万个,改造县城东瓜山等农贸市场18个,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目前,全县乡镇污水处理厂(站)配套管网约220km,处理率提高到85.5%,污水处理厂(站)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解决乡镇常住人口约13万人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实现年减排污染物约1000吨。2022年,富顺遴选为全省乡村水务试点县。
此外,在富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中,衔接好城镇与农村规划和发展空间,科学合理分析和布局城镇建设和乡村地区产业、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县域片区划分重新构建了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形成1个县域中心、3个片区中心镇、14个一般乡镇的建设空间,镇、村规划进一步完善。
保障农民收入 增收渠道持续拓展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群众收入是关键。
骑龙镇提出建设“特色产业示范镇、集体经济强镇”目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集体经济发展战略,建成现代化柑橘园896亩、藤椒产业园300亩、蚕桑养殖基地1个,同步配套仓储、冷冻、物流等设施,积极探索“三农电商”“订单农业”等新模式,“产量高、加工精、销路广”的特色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全镇集体经济年收入401万元,群众收入也显著增加。
琵琶镇石斛产业
近年来,富顺县大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三级“书记工程”,出台《关于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富顺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与财务管理办法》和配套实施细则,推行“整镇推进”“飞地兴业”八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3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9373.66万元、村均46.17万元。富顺村集体经济发展“1348”工作经验多次在全省交流并推广。
在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工程和示范创建行动,深化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争创全省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大力发展以生产托管为主的单环节、多环节、全环节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2个、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示范专业合作社60个(国家级3个、省级13个、市级27个、县级17个)、示范家庭农场422个(省级29个、市级114个、县级279个)。
在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完善农业产业化带农惠农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生产。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信息互通、技术共享、品牌共创、融资担保等方式,与小农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
强化党建引领 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提质升级的农贸市场、欣欣向荣的商业景象……作为县城主城区的富世街道紧紧围绕“党建引领推进融合发展”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全县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地带、辐射源头的作用,全力打造县域基层治理样板,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富顺新貌
在城市地区,富顺县突出强党建、重服务、优治理,着力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治理构架,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治理体系,推动城市社区形成与邻为善的“半熟人社会”,以红色物业为抓手,探索构建“四圈”(建强红色组织“朋友圈”、营造红色管家“同心圈”、拓展红色服务“生活圈”、丰富红色文化“活动圈”)相融的治理格局,着力破解小区治理难题,提升居民幸福感。
在乡村地区,持续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立足乡村地广人稀、大杂居小聚居,人际关系往来密切的“熟人社会”实际,以党建为引领、以乡情为纽带、以自治为基础,创新“乡情小院”治理模式,细化乡村基层治理网格,构建起“镇-村-组-院”四级网格治理体系,划小基层治理单元,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支持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乡贤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增强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有效提升。
“我们村发展变化很大,经济收入、道路交通、环境卫生、邻里关系都很好!”谈起现在的生活,童寺镇东禅村的村民非常满意。该村突出自治优势、德治示范和法治约束,打造“百灵小院”等乡情小院2个,组建小院志愿服务队,开展“红色影院”“老党员故事会”等活动,提高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创建成为省卫生村、市基层党建示范点、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先进村,目前正在争创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
对于下步全县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富顺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谈道,该县将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突出“小切口、抓示范、强带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加快落地、成势见效。加强督促指导。实行“周研判、月调度、季分析、年总结”工作机制,分专题跟进督促、强化指导,严格动态跟踪问效,确保改革试点成效可感可及。大胆探索创新。聚焦破除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壁垒,鼓励镇村实践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先行先试、攻坚发力。抓好试点示范。坚持试点破题、以点带面,着力在每项试点1-3个细分领域重点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奋力打造富顺样板,为全省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