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淼)初夏时节,风吹麦浪。达州市达川区传来喜报:截至目前,该区小春收割16.9万亩,产量4.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3%、7.2%;油菜收割28.9万亩,产量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5.9%;大春粮食播面87.19万亩,预计产量39万余吨,同比分别增3.1%、3.8%。
近年来,达川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保障粮食安全,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种粮、农机装备、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入手,向“新”而行,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达川力量。
南大万粮油园区开展无人机植保。 李彦 摄
建良田种地有了“新底气”
在石梯镇小营山村,“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生产基地跃然眼前。
“以前田块小,机械没法用。通过高标准农田打造,把小田变成了大田,机械可以用了,还可以整片流转实现标准化种植,我们的农业生产以后很有奔头了。”当地村民这样说。
近年来,达川区把“藏粮于地”落实在田间,在适宜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解决农田灌溉系统不配套、生产基础条件差等问题,提高耕地质量。目前达川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9.44万亩,实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推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2%,劳动生产率提高20%。
推良技增产有了“新把式”
粮食稳产增产,科技是关键。在万家镇迎风村,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马均教授到田里与种植大户进行交流。“今天专家来指导,解决了我遇到的很多难题。”达川区钜广家庭农场场主赵勇说。
达川区积极开展“天府粮仓·百县千片”粮油单产提升行动,派出200余名农技人员分片包村入户,开展粮油作物生产指导,加强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推广水稻带药移栽等技术,为高产丰产打好基础。
达川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去年成功创建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内,工作人员在手机上打开了智能终端APP,田间的智能化灌溉系统就自动开始了工作。园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实施规范化种植技术及科学管理手段,可以确保大豆玉米双高产。”
在大树镇,伴随着一阵阵螺旋桨的嗡鸣声,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在水稻田上空匀速来回飞行。
“一趟15分钟左右的飞行,可以为60亩稻田播撒肥料,工作效率较人工提升了100多倍。”技术人员雷辉国介绍。今年,大树镇共出动无人机10余架次,对5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开展施肥作业,帮助农户做好了田间管理,保障农作物丰产丰收。
达川区赵固镇谷王村小麦丰收。李彦 摄
用良机增效有了“新帮手”
正值播种时节,在石梯镇,数台旋耕机、播种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刚翻耕好的土地很快便完成播种。得益于农机装备的运用,今年,仅用6天时间,石梯镇就顺利完成1700多亩宜机化农田播种。
今年,达川区投入了4万余台农机助力耕种,大大提升丘陵山区播种效率。
油菜、小麦抢收工作开展以来,达川区统筹了8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协调、调运农业机械,采取人工和机械收获同步作业的方式,开展小春油菜、小麦抢收,确保了小春粮油作物颗粒归仓。
达川区耕地以丘陵及山区为主,对适宜丘区耕作的农机需求高,然而整个西南地区的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保有量不足全国一成。为进一步破解“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窘境,2023年,占地1500亩的达川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正式开工。
“这是全国首家丘区农机装备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全国丘陵山区农机创智创新的‘样板地’。”达川区政协主席、达川区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指挥部负责人吴胜鸿说,全力支持农机装备企业研发丘陵山区适用机械,达川区正在走出一条“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
延链条增收有了“新路子”
作为粮食主产区,如何解决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是达川区在农业现代化路上的必答题。
在市场中,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资源配置、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帮助种植户销售,达川区与四川中贸粮油公司、中农蔚蓝农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生产订单,有效解决了全区30万亩优质水稻和6万余亩高蛋白大豆的销路,找到了一条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粮油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有品牌才更有影响力。为进一步做实做精“米城大米”的高端品质内核,米城乡建立水稻原种基地7606亩、良种繁育基地3000余亩、大米加工坊1处,全力保障米城乡优质稻种供给。同时,注册了“米城寨”商标,进行品牌化运营。今年,米城贡米入选了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米城大米的品牌持续擦亮。
2024年,通过粮油单产提升行动,通过将更多新技术、新机具、新业态、新模式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达川区推动全区粮油作物亩单产提升10公斤以上,为充盈“天府粮仓”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