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欧阳志珏/文 李亚林/图)近年来,乐山市沙湾区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巩固农业生产基础,全力推进粮油生产,保障农产品有序供应,实施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开展生物技术育种、新型生物农药田间试验,建立从选种到栽培“全链条”的推广应用体系,推动良田变粮田,助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 天府粮仓”。
沙湾区高标准农田,水稻秧苗长势良好。
现代“铁牛”下农田 播种收割效率高
芒种时节农事忙。在沙湾区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核心区,一台台旋耕机驶入高标准农田,有条不紊地开展翻耕作业。在这些“铁牛”的帮助下,让纯粹依靠人工和耕牛的传统农耕方式逐渐成为历史,一幅现代农业的新图景正在踏水镇的万亩良田里徐徐展开。
据了解,该园区总面积1.6万亩,核心区面积5000亩,涵盖踏水村、凉水村、柏林村、江红村、铁寨村、中桥村、连沟村、蜜蜂村等8个村,主要以“粮油药”轮种方式,种植水稻、油菜以及泽泻、川芎等中药材。近年来,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运用旋耕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园区水稻、油菜育种和收割的机械化率已实现100%、植保的机械化率达到60%。2024年,园区水稻亩产量将提升至600公斤,预计全年生产粮食近 9000吨,成为沙湾区的粮食高产区。
科技育苗进园区 秧苗坐上“摩天轮”
田间地头机械轰鸣,四川福华沫欣农业公司育秧育苗中心也是马力全开,两台大型立体循环运动式育秧设备正全天候运转,一盘盘秧盘上,绿油油的水稻秧苗长势喜人。这是为沙湾区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内的种粮大户培育的新一批水稻秧苗。不同于传统“靠天吃饭”的育秧苗模式,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依托科技服务春耕,推动当地农田发生质变。
科技范儿十足,是育秧育苗中心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中心位于踏水镇凉水村与柏林村交界处,地处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腹地。中心白顶透明墙,有近三层楼高,占地约700平方米,与周围的田地农房相比,外观就十分显眼。走进该中心内部,一盘盘绿油油的水稻秧苗映入笔者眼帘,它们被整齐摆放在大型立体循环运动式育秧设备上。随着设备的循环运转,这些秧苗就像坐上了“摩天轮”,时而升高,时而下降,来来回回,如是反复,轮流接受水肥一体化喷淋设备的滋养。
该中心负责人魏鹏飞告诉笔者,立体循环运动式育秧设备能够确保每一盘秧苗均匀吸收水分、肥料和阳光,从而提高秧苗的发芽率和整齐率。相比传统的秧田育苗方式,不仅秧苗成活率高,并且育秧周期可以缩短半个月,让水稻生产实现量与质的双提升。同时,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市农科院等达成了技术合作,有博士专家工作站作技术支撑,有研究员长期驻点监看试验,确保了第一时间当地能够用上最适合的最新农业技术。
不仅如此,中心还积极为水稻种植户提供“种子代育”和“直接购买秧苗”两种社会化服务。如今,许多水稻种植户已经在育秧环节当起了“甩手掌柜”。
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的育秧育苗中心。
科学试种进山区“水稻上山”稳增产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需要农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同样是关键。精准选种力争“水稻上山”。在育秧育苗中心外部的田地,大多是沫欣农业在进行试验的品种,其中一块正在进行旱稻试种,不大的范围里种下了296个品种,以选育出最适合当地气候条件、能够在丘陵山地种植的旱稻,旨在多维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粮食稳产增产打好基础。
沙湾区是典型的盆周山区县,在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中,因为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季节性缺水现象突出,水稻减产过去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园区从2023年开始试种多个品种的节水抗旱丰产粳稻,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旱稻。
旱稻是一种非水浸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品种,它能够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雨水来满足生长需求,相较于传统籼型水稻,省去了育秧和移栽环节,并且不需要大水量灌溉,具有节水、抗旱、保土等优势,能有效解决水稻种植“靠天吃饭”的问题。今年,园区将汲取之前累积的种植经验,分两季试种两个品种的旱稻40亩,继续探索这条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子。
据了解,今年,踏水现代粮油农业园区计划播种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1100亩,并借助先进的育秧育苗中心,为群众提供水稻育秧1000亩。
下一步,沙湾区将继续高水平建设“天府粮仓”之“铜河粮仓”,建成特色鲜明、链条完整、机制完善的优质水稻种植农业示范区,成为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试验田”和山区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