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镜头聚焦——测产田里的守望者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4-05-2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邱莉 文/图
  五月,“天府粮仓”麦浪翻滚,机器收割的“嚯嚯”声,和着麦香飘至远方。测产,对于大众来说或许是个陌生的词汇,却是种业从业者们绕不过去的话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如果把品种选育比作十年寒窗,测产就是那一场场关乎成名的考试,注定会给品种选育者、推广者和种植者留下难忘的记忆。
  连日来,本报记者捕捉了一些小麦测产中的画面,希望通过这些镜头,向辛勤奋战在种业一线的从业者们致敬。

未命名-1.jpg

镜头一

育种专家伍碧华与拾麦者
  5月16日,从绵阳市三台县永明镇场镇出发,没走多远就到了团缘村,一望无际的麦田旁,涪江蜿蜒而过,遥遥在望的2000多亩中药材麦冬基地,已进入采收尾期。
  上午11时许,靠近生产便道的大片“蜀麦133”测产田里,几台收割机围着麦穗“打转转”,很快收割完毕,下一步就是到烘干中心看小麦的收获情况,并测水分、除杂质、称重量,测算出亩产。
  然而,一同前来了解测产情况的伍碧华却并不急着离开,她带了一部相机,准备到麦田里拍几组收麦的照片。
  伍碧华正是“蜀麦133”的选育者。“我快要退休了。”她说,“从业这么多年,经常有人找我要‘蜀麦133’的照片,但之前没有准备,这次现场拍一些。”
  在她拍照时,记者也按下了快门,不过,镜头里有一些闯入者:那是几台收割机和一些拾麦者。
  在测产地里,收割机忙碌的田边地角,有村民在拾捡着收割机不易采收到的麦穗,视之如珍宝。
  等收割机将小麦倒进田边的农用运输车时,记者抓起一把小麦端详起来。“这是白色麦粒,颜色偏淡。”伍碧华说,小麦品种很多,粒色主要是红色、白色,当然也有紫色、蓝色。
  小麦种皮颜色不同,是由小麦的基因特性决定的。当然,这也是小麦基础研究的内容之一,她选育的“蜀麦133”就是一款白粒小麦,抗性好、加工时出粉率高,且实现了高产,还抗穗发芽。
  伍碧华1986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就投身于农业科研,一干就是近40年。因为长期对小麦族远缘杂种的幼胚拯救、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等基础研究,对杂交配组、基因重组及亲本关系等都非常熟悉,为选育优异表现的“蜀麦133”打下良好基础。
  聊着聊着,我们一行人走到了一位拾捡小麦的村民面前。记者询问得知,该村民叫邓秀华,今年68岁,是团缘村3组人。
  “这麦子口感如何?”旁边的收割机声音太大,伍碧华不由得提高了嗓门。
  “平时在抄手店吃的那些面没什么面香,这个麦子磨成粉有麦香、有面味。”邓秀华回答。
  “过去你们种过麦子吗?”记者问道。“也种,大田里种油菜,坡地上种小麦,面积都很小,现在我听说团缘村小麦种了上千亩,我觉得很好,我们能收租金,地也不用撂荒了。”邓秀华说。
  其实每一次陪同测产,伍碧华都会问村民一些问题,对品种选育者来说,测产数据重要,百姓口碑更重要。

镜头二

李中华与他的“1868”号草帽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选育出来的小麦品种,经品种审定后,要走向广大农户手中,还需进行良种繁育、示范推广。
  在四川,市场上众多种业公司即是良种繁育和推广的主导力量。近日,记者随专家到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采访测产期间,将镜头对准频频露面的四川天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中华。
  正在接受测产的“蜀麦1868”,是成都市农业农村局评定的主导品种,也是该企业的主推品种。
  “看到那块‘蜀麦1868’的招牌没?等我站好,麻烦帮我拍张照片,我发给公司的新老客户们。”在黎坝村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李中华戴上了一顶草帽。
  趁他走向麦田,记者仔细端详起这顶草帽:外观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侧帽沿上印着“蜀麦1868”几个字,“花瓣”与“花瓣”之间有折痕,还能像雨伞一样收起来。
  艳阳高照,李中华已经就位,记者按下了快门。种业公司要推广所代理的小麦新品种,通过印有品种名称的草帽、雨伞、横幅等进行宣传,其实非常常见。而四川种业公司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公司往往面临宣传资金、人才方面的压力,有时候企业老总也会主动站出来,为推广的品种“背书”。
  拍完照,我们随专家们回到测产现场,基地里的小麦早已一片金黄,似乎预示着今年会有一个好收成,细心的种植大户,还将田坎边的小麦向里侧压,以免收割机“照顾”不到。两台收割机先后下田,很快就收割了10余亩,李中华又跟着专家们查看小麦水分测量和小麦称重,忙得不亦乐乎。
  年年跟着测产,从来没有了解过“蜀麦1868”命名中的这串数字是什么意思。在等待测产结果的间歇,记者向“蜀麦1868”选育者、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副教授郝明提出了这个问题。
  “18代表2018年,68代表2018年参加我们单位统一比较试验中的第68号材料。我们单位每年统一从全所征集89个材料,进行比较筛选试验。”他说。
  当然,从材料定型编号到通过审定为品种,还要经历相当漫长的过程。就“蜀麦1868”而言,历经了3年复合杂交和5年两段筛选,获得42个稳定株系,再通过2年评估和1年单位统一品比,其中一个株系被定型为“蜀麦1868”,随后又参加了2年四川省区试和1年的生产试验,才通过审定。

未命名-1.jpg

镜头三

种粮大户陈兵的小麦田
  一株小麦,不论品种多好,若想在测产中展现应有水平,还需种植户如实将小麦性状“描绘”在大地上。
  5月22日,记者跟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专家来到游仙区忠兴镇双鱼村“川麦93”的测产验收基地,基地种粮大户陈兵恰好也在现场运输小麦。
  跟平原地区的测产田块不同,陈兵的“川麦93”种植基地,是由一块块分散的麦田“拼凑”而成,田块与田块间还是高低不平的。其实,这样不连片的田块,在四川很常见,这次测产也因此具备了一定代表性。
  陈兵,51岁,绵阳市游仙区新桥镇人,黝黑的脸庞,中等个子,为了配合好这次的测产,他做了精心准备:请来的3台收割机都是小型农机,在坡坡地也能运转自如;每辆进场的小型运输车,都跟田块一起编号,将小麦运出场后分别测产、统计,最后计算每个田块的平均亩产。
  “这位大户的麦田非常典型,他从2018年就开始种植‘川麦93’。作为这个品种的授权经营方,每年我们公司都会到基地实收测产,因此还可就产量进行纵向对比。”绵阳明生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廖代明说。
  陈兵补充道,基地第一年试种了280亩“川麦93”,由于技术不到位,播种比较稀疏,亩产仅800多斤;第二年种植面积500多亩,亩产930多斤;2023年“川麦93”的规模已达上千亩,亩产超过千斤。
  当天下午,随机抽取的6个田块的测产结果出炉:平均亩产562.6公斤,对此,陈兵也非常欣慰:“说明我们的小麦在前期用种、田间管理方面很到位,再创高产。”
  谈及来年心愿,他说,目前大部分小麦都收了,明年还会继续种植“川麦93”,沿着过去的脚步继续前进,根据土地流转情况可能还会扩大规模。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