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阿松 四川经济网记者 张琳琪)5月,遂宁市安居区的高标准农田里,麦浪金黄、稻秧青青,沃野田畴不仅装满了沉甸甸的粮食,更装满了沉甸甸的希望。
近年来,安居区建成高标准农田38.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占比达到93.2%,望天收的零散粮地变成“田成方、沟成渠、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随着科技投入覆盖更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天府粮仓”装进了更多“安居粮”。
改造提升
旱涝地变身高标田
“以前的荒地、鱼塘,东一块西一块的。现在都连成片了,更利于耕作。”近日,在安居区横山镇干河村刚改造不久的高标准农田里,村民张中族俯身查看稻秧长势情况。
在他身后,田间道路宽阔平坦,防渗渠平整美观,大小沟壑纵横相连。“以后种庄稼取水用水更方便,排涝泄洪更顺畅,农机也能轻松下田。”张中族笑着说。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石洞镇双祠堂村2000余亩农田从水田变为旱水轮作两季田。不仅可以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还能春种水稻冬种小麦,进一步发挥土地效益,实现一地多收。
“现在大块土地更加方便机械化种植,改良了土地,土壤肥力增加了,粮食产量也大大提高。”奉光荣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奉欢指着刚下地不久的秧苗说。而在去年,奉光荣种植家庭农场还以大豆亩产207.34公斤、玉米亩产651.1公斤的成绩刷新了全国最高产纪录。
挖高填低、开沟挖渠、平整田地……眼下,安居区2023年5.8万亩高标准农田正加快建设,会龙镇、横山镇、拦江镇等6个镇30个村的乡间田野一派繁忙,孕育着村民们的致富希望。同时,2024年8.84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正在开展前期规划设计工作。
科技赋能
良种良法耕耘高产田
在白马镇宝泉沟村2200亩红薯小麦轮作示范基地,千亩冬小麦陆续成熟。从播种到丰收,有安居区巧农农机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的200余台(套)智慧“铁牛”一路保驾护航。
“我们为基地红薯小麦提供全链条农业社会化服务,比传统人力耕作亩均节约40个工时,生产成本亩均下降380元。”该合作社理事长彭巧告诉记者,合作社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去年还与4家合作社共同成立粮安农机联合社,实现抱团发展。农机耕、种、防、收、植保等服务范围也逐渐辐射安居全域,年作业量可达10万亩次。
安居区坚持科技赋能,广泛应用无人机、直播机、收获机等农资农具,推动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种植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目前,全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已达75.1%。
在三家镇芦城村,绍兵家庭农场流转的600余亩高标准农田里,稻虾也蹦出了新“钱”景。“今年亩产小龙虾150公斤,大虾能卖到70元每公斤。光小龙虾的净利润就有180万元。”绍兵家庭农场农场主旷世力告诉记者,今年是实施“稻虾共生”养殖的第二年,收获小龙虾的田块已经移栽上了秧苗,并留有虾苗,为下次“一田双收、粮虾双赢”做足准备。
旷世力盘算了一下去年的收成,“钰香优2025”水稻与虾共作600亩,每亩产量增加约75公斤,共产水稻36万公斤,种养亩均纯收入5000元,全年纯收入达300万元。
近年来,安居区加大科技投入,通过良种、良法、良机的推广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薯麦轮作、中稻—再生稻和稻渔共生等绿色高质高效新模式的应用,促进了粮食连续多年稳产高产。去年,安居区共完成粮食播面119万亩、产量14万吨,实现六年全市“双第一”。
延伸链条
联农富农种出“富裕田”
每年水稻丰收,三家镇大安社区的源香粮油加工厂(以下简称“源香粮油”)就格外热闹,一粒粒稻谷经过清理、谷糙分离等工序,化身晶莹透亮的大米。“我们在这里加工全镇的稻谷,一天能生产120吨成品米。”源香粮油加工厂负责人杨刚说,“包装好的米,由镇上专门的公司统一销售。而稻壳和碎米,会统一进行资源化利用。”
杨刚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关注农田本身生产力的提升,还应当注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他介绍,如果只是将稻谷变大米,大米均价在2.2元到2.5元之间,每公斤利润在几分钱至1毛钱。如果做精“一粒米”,延伸产业链,稻谷也能变“黄金”。
“稻壳作为原料卖给酒厂酿酒发酵,碎米、油糠则卖给饲料厂变成饲料。”杨刚表示,作为全市最大的大米加工生产私营企业,源香粮油针对大米本身,还计划在近两年投入600万元建设万吨级米线生产线。
为做精“一粒米”,遂宁首家产业化联合体——三家大米产业化联合体应运而生。像绍兵家庭农场、源香粮油、合作社这样的经营主体联结成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贯穿稻米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实现业主、集体、群众三方合作共赢。
目前,安居区通过联合体共带动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93家,同时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423人。“延链建有精深加工、交易中心、稻渔主题公园、休闲农家乐等。”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蒋军介绍,去年园区总产值达2.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