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陈宏)会理市科协积极申报四川省科协科技智库调研课题(项目)“《科技助力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路径研究》(编号:sckxkjzk2024-3)”。该课题组由4名专家组成,其中包括会理市科协(牵头单位)和会理市农业农村局3人、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单位)1人。课题负责人:陈宏(会理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兽医师);课题领衔专家:杨世忠(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正高级畜牧师);成员:蔡明鸿(会理市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马川(会理市农业农村局农艺师)。
会理市粮(玉米)烟复合种植现代农业园区(黎溪镇)
课题组聚焦科技人才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高质量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展开调研研究,以会理市域为重点调研对象,并深入分析总结基于国际国内前沿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认真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的科研精神。通过1至5月抓紧统筹运作,于5月初进入课题结题阶段。
课题组共计完成《川大豆品种筛选试验及高效种植研究》《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报告及增产增效路径研究》《“天府粮仓”建设与肉羊养殖融合发展循环增收途径研究》《新质生产力赋能肉羊产业有效路径研究》等4个子课题(科技论文),目前已通过国内正规农业专业期刊的“编辑初审-编辑部复审-专家外审-终审”环节,并收到杂志社的录稿通知。4篇科技论文拟于“四川农业科技”和“乡村科技”杂志刊发,属中国知网全文收录的质量保障论文,表明该4篇科技论文(子课题)对于当前科技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天赋粮仓”和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学术价值)。
会理市良种黑山羊繁育基地(云甸镇)
一、稳粮扩豆推进大豆扩种
《川大豆品种筛选试验及高效种植研究》课题研究表明,14个川大豆品种通过会理区域安全性筛选及高产试验示范测试,“希豆5号、贡豆20”和之前试验成熟的“南豆12、南夏豆25”是川内首选的优势品种;“瑞豆67、瑞豆53、南春豆36、贡夏豆10号、南夏豆38、希豆6号、南夏豆45、CK川豆155”等8个品种在凉山地区也可放心推广种植,其在保障稳定高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贡春豆25、黔豆8号、奎鲜5号、贡秋豆5号”等4个品种在本次试验中产量成绩略低,但提高种植水平仍有上升空间。会理区域实践认为,早熟鲜食大豆品种是提高大豆年产量的最大“变量” 和“增量”,其具有“短平快”特点,种植户的种植风险较小、投入成本相对较少、经济效益见效快,在川内大部地区均可实现错季、多季播收。“贡夏豆10号、南夏豆38、奎鲜5号、CK川豆155”等4个鲜食大豆品种可以考虑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广种植,其口感均为“香甜柔糯型-A级”,深受消费者喜爱。低海拔地区、沿江干热河谷地带尤其适合推广种植早熟鲜食大豆品种;高海拔(1500m以上)地区若常年气温不低于15℃,且能够满足水、土、通风、光热等必要条件的,也可考虑推广种植。
会理市农户散养改良肉牛(槽元乡)
二、玉米良种筛选与推广种植
《凉山地区高产玉米品种筛选与综合评价》课题研究结果表明:42个川内试验阶段的玉米品种通过会理区域安全性筛选及高产试验示范,其中绝大多数参试品种可以考虑晋级推广。以产量筛选,凉山地区(含川内大部地区)首选“垦丰680、海天9号、隆瑞888、玉龙68、吉圣玉608、均隆107、均隆807、云佑49、凤单88、正昊玉925、鸿翔1号、青青009、丁单3号”等13个折合亩产量高于700kg的优势品种,其余品种亦可考虑晋级推广,但要注意合理淘汰其中“神龙玉5号(白斑病7级)、均隆786(灰斑病5级)、奥星玉568(灰斑病7级)、隆单1615(灰斑病5级)、垦丰670(灰斑病5级)、吉东玉88(灰斑病5级)、腾龙抗1号(灰斑病5级、普通锈病5级)、稻之玉117(灰斑病5级)”等8个具有较高发病风险(高病级)的品种,课题组建议直接淘汰或慎选。以植株性状筛选,“神龙玉5号(欠整齐)、奥星玉568(不整齐)”建议淘汰或慎选,其余品种可考虑晋级推广,应注意淘汰其中高病级品种。“海天9号、大天2416、天府玉48、绵白007、均隆807、均隆567、隆单1604、鸿翔1号”等8个品种植株达300cm以上,且其产量及抗病性等综合表现也不错,推广“玉米-草食畜”循环农业模式的现代农业园区可优先考虑种植这种“粮(玉米籽实)-草(秸秆)”双丰产的优势品种。
针对促进市域玉米产业整体增产增效,本课题研究指出,早熟鲜食玉米品种是玉米提高年产量的最大“增量”和“变量”,凉山乃至川内大部地区均可实现错季、多季种植。近年来,早熟鲜食玉米种植区域从低海拔、干热河谷地带逐步向高海拔(≧1500m)地区推移扩面,一方面解决了草食畜养殖业50%以上的饲草料供应问题,另一方面鲜食玉米以“短平快”优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农户的种植积极性高涨。因此,全川均可考虑推广种植一些区域适种的早熟鲜食玉米,在扩种(扩面)、提质、增效方面寻求新突破。研究还表明,玉米秸秆深耕(30~40cm)还田能够有效培肥改良农区贫瘠土壤;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制作能够兼顾发展草食畜(肉牛羊)产业,玉米秸秆是草食畜(肉牛羊)的优质饲草料来源;牛羊粪便腐熟发酵制备(或沼化还田)能够为种植业解决大部分优质有机肥源,同时经商品化制备的畜粪可进一步“变现”助农增收。因此,“玉米-草食畜”循环农业可作为会理地区(含川内大部地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主推技术模式。
会理市农户散养肉山羊
三、种养循环现代农业技术模式推广应用
(一)《“天府粮仓”建设与肉羊养殖融合发展循环增收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提出“粮食种植+草食畜养殖”的可行参考方案。课题研究重点通过“肉羊良繁体系创新”“种养技术模式创新”“科技推广模式创新”三大有效途径以实现市(县)域肉羊养殖产业与主导粮食种植产业整体提质增效,并提出“借鉴美国精准农业模式”“借鉴以色列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模式”“借鉴英国永久农业模式”“借鉴德国绿色能源农业模式”“构建区域高效循环农业模式”等五方面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认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与肉羊养殖融合发展循环增收要在“政产学研用”新型助农联盟支持下,尊重科技共同体的运行规律,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才去做。各级党政、农技推广体系要科学谋划布局县(市)域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从专业化的角度指导好《规划》或《方案》的编制工作,以此为指导有章有序推进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创建工作。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肉羊产业有效路径研究》课题研究指出,“肉羊良繁体系建立”“中医药替抗减抗技术应用”“高床漏缝式圈养”等3项实用技术模式在会理地区推广应用并取得一定创新突破,对国内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适度规模养殖场(户)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当前国内大部分农牧区的农业基础条件尚不成熟,尤其是偏远山区、农业欠发达地区仍存在诸多瓶颈制约,因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国内大部分山区、旱区仍然适用本研究成果。
--肉羊良繁体系建立。主推“本品种选育”和“远缘杂交改良”2项实用技术。该技术创新通过建立“本品种选育+三级良繁体系”保障机制,进一步提纯复壮建昌黑山羊,扩增养殖优质改良羊,实现“种质资源科学保护、种群质量显著提高、良种种源供应充足、品种结构均衡布局”等多个预期目标。
--中医药替抗减抗技术应用。主推“单味中草药”和“复方络合中草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技术。该技术模式创新点包括:圈养肉山羊投喂应季中草药鲜品能够有效缓解多种不良应激,包括全舍饲模式不适应性应激、热应激、运输应激、断奶应激等。经科学辩证后,采取“群体给药技术”,该技术将预给药的羊群绝水绝食半天(6h)以上,然后整群投喂加入药饵的饲料或饮水,羊群即会自行采食,可有效预防多种肉羊常见病,且有开胃健脾、促长增重、抗不良应激、强免疫力、改善肉质等多样功效。通过试验场(户)广泛推广应用中草药保健预防方剂,实现自场整群减病20%以上、临床减抗50%以上、节本增收20%以上。
--高床漏缝式圈养。主推“高效节水微滴灌种草养畜”“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羊粪资源化利用”等3项实用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创新点包括:高床漏缝式圈养技术模式为山羊养殖开展统防统治提供了极大便利,分栏、专舍饲养有利于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疫苗免疫接种、四季保健预防(治未病/群体给药)、整群适时驱虫及羔羊早期驯化改良、商品羊短期优饲(强化育肥)等工作,创造性研发了《一种便于山羊移动的育肥羊舍》等实用新型专利2件。种养循环利用技术将作物秸秆资源和羊粪资源经商品化制备催生了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大幅提升了现代农业种养循环科技水平,针对性解决当地肉羊品种退化、饲草料供量不足、粪污污染生态环境、生产用水缺乏等瓶颈制约难题,在肉山羊养殖降本提质增效综合配套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