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富顺县童寺镇围绕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立足“工农互促型特色产业强镇”发展定位,研究确定“1333”发展思路,奋力打造工农互促、三产融合、村美民富、宜居宜业的魅力童寺。
聚焦一个园区联动发展
助力园区多做贡献。深度融入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持续深化拓展稻粱优势产业,立足3.5万亩水稻、1.5万亩高粱种植面,持续着力打造老寨村“中稻+再生稻”、东禅村“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西湖村“隆平种业水稻新品种展示”等示范片,强化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发展“双再生”示范片400亩,规模化集约化促进水稻高粱绿色高质高产,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多做贡献。
借力园区多谋发展。围绕创建县级大豆产业园工作任务,以美丽乡村项目和园区项目为抓手,差异化发展大豆特色产业,大力完善园区农田路网、渠网、电网、水利等设施配套建设,鼓励应用节水灌溉和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实现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因地制宜建设塑料大棚、温室大棚、喷滴灌等农用设施。同时深化提升老寨村6.8km“双再生”现代农业精品环线,有序推进东禅村2km大豆产业园区环线、周河村2.2km稻粮小环线、俊峰粮油2400万仓储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等建设,示范引领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发展。
聚焦3个产业融合推动共富
做强主导产业。坚持“一镇一业”,大力发展“双再生”特色优势产业,加强涉农资金的统筹整合,以新型农业经营关系体系为核心,支持龙头企业雒源俊峰粮油扎实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完善粮食产业链条,将1.5万农户紧紧吸附在稻粱产业上,用“0.9万亩”订单串起“共富链”。与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隆平高科深化合作,打造再生稻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基地、种植业保护的示范基地、酿酒专用再生稻的发育基地和再生稻的精、深加工基地,着力提升稻粱产业亩均效益,让农民收益更加稳定、干劲更足。
做优精深加工。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建设东部稻粱等产地初加工基地,支持本土有影响力的雒源俊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实施豆制品生产线项目,改造提升大米、菜油等生产线水平,擦亮再生稻米、油等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支持四川腾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饲料加工生产线,不断推广生态种养循环模式,推动农民增收。
做大油茶产业。依托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推动2000亩油茶产业建设,现已完成油茶栽种400亩,清理林地900余亩,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效,计划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为后续探索茶油品牌化和发展林下经济注入强劲动力,逐步实现山上增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增值的良好局面。
聚焦3个片区协同提升
因地制宜划分片区。按照地域特色、资源分布、产业基础,科学划分以东禅村为重点的绿色种养循环示范片、以老寨村为核心的稻粱科技发展示范片、以天池湖村为代表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以三点促三片,提升全镇发展质效。
以点带面和美发展。以村集体经济为经营主体,协调推进周河村100万“稻虾+油茶”中省集体经济扶持项目,盘活天池龙窑基地,打造集旅游和研学为一体的基地。依托周河村稻虾养殖基地200亩、李子基地100亩,开展好龙虾垂钓节、李子采摘节,加快农文旅融合。培育代江村“森隅自然”研学基地,积极助力林草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统筹做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环境整治五个方面,计划至2027年分批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县级精品示范村3-5个,达标村7-9个,辐射影响全域发展提质。
聚焦3个治理融合发展
乡情小院强自治。打造乡情小院17个,运用“川善治”乡村治理数字化推动稻梦小院、百灵小院等小院提标升星。充分发挥基层党建政治作用和乡贤能人引领作用,持续开展“优秀院长”“星级小院”等评比活动,常态化组织“小院读书会”“乡贤故事会”“政策宣讲主题坝坝会”等群众性活动,构建起共建共管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文化教育强德治。坚持文化润村,加快建设老寨村史馆,提炼村名村史等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童寺唢呐、萧氏家风、高桌狮灯等优秀民间特色文化,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增强“唢呐”非遗文化影响力;加大对萧家老宅等文化遗迹保护,组织开展优秀家风宣讲活动,厚植乡村文化底蕴。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深入推动移风易俗,传播“童寺好声音”。
学法用法强法治。以“法润童乡”促平安强法治,根据“法治四川行”一月一主题活动安排,以“法律七进”为载体,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聘请专职律师,实现镇、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不断推进治理融合,提升和美乡村成色。(供稿:富顺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