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袁洁
5月11日,在崇州市隆兴镇的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绿油油的秧苗郁郁葱葱,工人们正忙着起秧苗、装运,将秧苗从育秧田送至大田。
“这批秧苗都是在育秧中心培育的,育秧流程数字化自动控制、工厂化标准作业,一方面缩短了育苗时间,另一方面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秧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育秧中心技术管理负责人王伶俐介绍,与传统育秧方式相比,工厂化育秧成活率高出了20%,漏秧率降低10%,出苗时间提前2—3天,种子用量减少,节约成本50多元。同时,还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
工人正在育秧田起秧苗
走进育秧中心,一批现代化设备映入眼帘。该中心分为播种流水线、营养土制作存储区、种子处理区、秧盘堆放区、暗化催芽室、辅助功能区等6个区域,控制系统与手机联通,育秧数据随时可查。王伶俐告诉记者,今年,该育秧中心预计可为3万亩稻田提供秧苗。
在育秧中心附近,拖拉机正在刚收割完小麦的大田里忙着翻耕,不一会儿,10多亩地就已经翻耕完毕。“下一步就是用无人机施肥,再之后智能插秧机就能下田插秧了。”王伶俐说,她所管理的7000亩土地,已经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良种、良机、良法、良田、良制”的深度融合让种田越来越轻松。
据了解,今年崇州计划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7.9万亩,其中大春粮食计划种植面积36万亩,水稻播种面积31.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