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倾注工匠精神 下足绣花功夫 营山奋力书写高质量脱贫摘帽新篇章
来源:四川三农新闻网 时间:2019-02-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杰 邓斐
    营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嘉陵江和渠江流域之间,因“四面环山,状如营垒”而得名。营山,1994年被省委、省政府列入省定贫困县,也是革命老区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营山,是四川2018年接受摘帽“大考”的30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南充市最后两个摘帽县(市)之一。
    2014年,营山共有15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24243户82010人。不丢下一户,不落下一人,质量要高,标准要严,是营山脱贫攻坚一以贯之的目标和信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倾注 “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集中力量全面破解深度贫困难题,奋力书写高质量脱贫摘帽新篇章。2014年至2018年,营山133个贫困村出列,共减贫7762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8%。

营山县茶盘乡新貌。杨光摄

    补短板 穷村旧貌换新颜
    2月12日,正月初八。虽然春节假期已过,但笔者在位于大巴山余脉龙王寨上的营山县柏坪乡关坪村看到,家家户户门口高挂的大红灯笼、倒贴的“福”字,仍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这是我在新家过的第一个春节,也是我过得最舒适、最幸福的春节。”今年70岁的陈敬富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他和老伴儿居住在龙王寨山顶,穿斗结构的房屋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去年,他家受惠于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新房,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今年春节,陈敬富在外打工的大儿子陈建国一家人回到老家过春节。“从县城租了一辆面包车,一路顺畅地开到了家门口,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哟!”陈建国说。
    “先是从县城坐1个多小时汽车到柏坪乡,然后走2个小时山路,才能到家。”该村原第一书记黄兴仕说起第一次到关坪村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关坪村共修建村道水泥路13.5公里,公路网不仅连接村组,而且连通至凉风乡和双溪乡的乡际公路。“如今,从关坪村到县城只需要半个小时的车程。”该村第一书记陈瑞说。
    “用水靠天,吃水靠担”一度是营山绝大多数乡村的真实写照。缺水的历史给营山县大庙乡鸡山村村民郭绍仪留下难忘记忆:每天到水井里去担水,一路颠簸回来仅剩一半,做饭前还要将水沉淀。特别是天旱年间,吃水根本没有保障,真是到了“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的地步。
    鸡山村党支部书记冯绍全告诉笔者,目前,全村建有3个集中供水站、4口山坪塘、7口蓄水池,生活生产用水有了保障。“如今,龙头一开,清水自然来。”郭绍仪笑着说,他家水桶已经“下岗”,被当作“古董”收藏了起来。
    据营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罗明远介绍,营山着力聚焦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和短板,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加大投入,坚决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县新建通村水泥路2712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建成农村安全住房18000余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3.1万余户,改善10余万人的居住条件。新建集中供水工程340处、分散供水工程8540处, 解决150个贫困村及其他非贫困村13.48万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难题。
    同时,全面建成贫困村文化室(文化院坝)、标准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和通信网络,广播 “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等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
    建基地 产业发展促增收
    2月14日下午,笔者在营山县丰产乡龙坝村脱贫奔康中药材产业园里看到,川芎和泽泻一片翠绿,长势良好,不少村民正在地里除草、施肥。
    “年刚过完,大家就开始忙碌了。现在大家的心思都在这片中药材基地上,这可是助农增收的‘绿色银行’。我每天来园里务工有80元工钱。此外,还有土地流转租金和每年1000元入股保底分红,一年总共能挣到1万多元。”该村5组贫困户段碧清一边劳作,一边和笔者聊天,虽然龙坝村距离县城不远,但由于以前村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大多数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不少田地撂荒。
    2017年,该村修建村道水泥路8.6公里,产业道路12.7公里,引进营山天星粤康药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00多亩,发展中药材产业。据该公司总经理张俊平介绍:“产业园里,每年5月至8月底种水稻,川芎的种植时间是当年9月至次年5月,刚好与水稻的种植错开。那种比较低洼、容易积水的稻田不适合种川芎,就正好拿来种泽泻,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
    “仅去年,脱贫奔康产业园帮助贫困户就业1032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0万余元。”该村第一书记冯川说。
    “脱贫根基在产业,难点在增收。以市场为导向,做到因地制宜,贫困村的产业才能落地生根。产业兴,脱贫才有保障;产业强,脱贫才能长效。”营山县委副书记朱胜国说。

营山黑山羊——致富“领头羊”。 谢露 摄

    多山之地,适合养羊。黑山羊产业对于贫困户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大庙乡古楼村六旬村民李映强尝到了“借羊还羊”的甜头。“2018年2月,我领回4只小羊,每只约15公斤。当年11月返给基地,每只羊约35公斤,长了约20公斤,按照每公斤30元的价格,4只羊就挣了2400多元,同时还产了5只羊羔归自己。”李映强说,养殖过程由基地统一技术、防疫、收购,自己做的是无本生意。
    按照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思路,营山坚持党政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主体、金融支持、专合组织“五方联动”,区域布局、流域连线、全域连片“三位一体”,市场化运作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据营山副县长何铮介绍,依托“新(店)—法(堂)—朗(池)”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区、黑山羊产业示范带和道地中药材、晚熟柑橘、木本油料(花椒)等“一区一带一基地”,营山150个贫困村村村建起了产业园。2018年,建成晚熟柑橘基地3万亩、道地中药材基地3万亩、九叶青花椒基地4万亩、蔬菜基地1万亩,启动建设营山黑山羊核心场2个、扩繁场9个,全县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1726家,黑山羊养殖户达17553户。
    聚民心 智志双扶增动力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营山注重把智志双扶摆在重要位置,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不断提升主动脱贫的志气和本领,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
    扶贫先扶智,治穷要治愚。近年来,营山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建立完善贫困生立体资助体系和“梯度支教”模式,着力破解 “控辍难”“保学难”“提质难”问题。据统计,2013年以来,“让梦想启航——金秋助学”活动累计发放助学金1162.5万元,帮助2325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此外,还累计发放各类教育扶贫资金4502万元,资助7.3万人次。从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都有配套的教育扶持政策,真正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营山还从教学质量上加大了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从2018年春季全面实施“梯度支教”。目前,全县有400余名教师往返城乡“梯度支教”,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薄弱学校学科不配套的问题,让偏远山区的孩子同样享受到了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营山推行院坝会制度,以村民小组或农家院落为单元,除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之外,还有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方面的内容。参会群众不仅可以咨询政策问题,还能就乡村发展提意见建议。“院坝会直接开到农家院落,让干部真正走进了群众生活,走进了群众内心。群众把政策弄明白了,心里敞亮了,才会由衷拥护精准扶贫好政策,提升满意度和认可度。”营山县扶贫移民局局长杨光说。
    一手抓物质脱贫,一手抓精神脱贫。营山用脱贫攻坚典型示范引领、用发展变化正向激励、用身边故事现身说法、用干部辛苦感染触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同时,深入开展以“民主法治、感恩孝道、互助自强、扶贫政策、实用技术”为内容的“五项教育”和以“清洁家园、美化庭院、告别陋习”为内容的“三项行动”,通过星级农户评选和推行环境卫生治理“六顺六净”,弘扬新风正气。如今,各村悄悄发生着变化,爱护环境、勤劳致富、邻里和睦、孝亲敬老、助人为乐等蔚然成风。
    今年2月下旬,营山将迎接“省考”。“摘帽不是终点,奔康才是目标。”营山县委书记黄金盛表示,下一步,营山将培育壮大营山黑山羊、道地中药材、环保生猪、绿色果蔬四大十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努力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同时,持续深入推进“乡风文明提升工程”,让文明新风迸发致富活力,让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