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何向东)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驻村期间我深入调研村情村貌、产情产貌,坚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原则,执“笔”上“色”绘产业“新画卷”,为发展产业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写下生动注脚。
执“调研之笔”,以调查研究为“成色”,绘就“因地制宜”的产业“素描画”。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骇浪滔滔而来,岁月风帆隆隆而进,广大农村成为展现青年人才“新质力”的“振兴舞台”“比赛擂台”。2023年我被组织部门派往南江县双流镇磨垭村担任第一书记,我这种“三门”干部刚到村上时,面对陌生环境、陌生村情、陌生民情,面对驻村工作更是“小白”,可谓是“望不尽天涯路”。于是我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做到常学常新、常学常悟、常学常信,找到了调查研究这一法宝,于是我怀揣“空杯心态”“归零心态”,又重新当起“小学生”,与村两委一起到村民家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记下大家的急难盼愁,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写下村情。最后,以找到磨垭村资源禀赋这一亮点、这一特色、这一焦点为“小切口”,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做大南江黄羊这一核心产业“大文章”。
执“科技之笔”,以科技赋能为“亮色”,绘就“蓄势赋能”的产业“工笔画”。科技是实现土特产由“原字号”向“精字号”转变、由“名字号”向“钱字号”转变、由“土字号”向“新字号”转变的“催化剂”。为进一步让磨垭村羊群数量向多、品质向好,邀请农业行家、教育行家、金融行家等多元人才、多类人才组成“众创创客”人才队伍,对南江黄羊养殖企业提供科学养殖技术服务,制定科学营销策略,构建保险制度,稳定饲草饲料来源。坚持“一企一策,一户一议”的原则,专门引入饲草饲料全自动加工设备,专门制定免疫计划,专门制定销售渠道,构建黄羊产业“繁育养产销”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执“机制之笔”,以联农带农为“底色”,绘就“百花齐放”的产业“泼墨画”。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引进”企业,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回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方式,让更多有知识、有情怀、有头脑、有眼界的职业经理人加入磨垭村南江黄羊产业发展,让人才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硬核力量”。要“培育”企业,计划“上接”政策,以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外联”科研院所,以磨垭村羊群为研究对象,探索出新型、实用、推广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在产业振兴征程中,既要“授鱼解饥”又要“授渔纾困”,不断织牢“渔网”,解锁“授渔”致富密码。要创新磨垭村“借羊还羊”机制,即大型南江黄羊养殖规模场将自家的羊只无偿“借”给村里有养殖能力、养殖经验的养殖户饲养,所获养殖收益归养殖户个人所有,养殖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只将原本所“借”的南江黄羊“还”给养殖场,该方法既降低了大型南江黄羊养殖规模场的养殖成本,同时又让养殖户通过自身养殖南江黄羊获得效益,从而实现“双赢”模式。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在这关键时刻,乡村产业发展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盘活产业资源,持续深化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既让产业“新”又让产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