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玉明)近年来,三台县秋林镇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双挂钩)项目,让村民的住房相对集中,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公共设施共享更有保障,同时将宅基地复垦后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让分散的建设用地更加集中,有效助推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红星村15组村民集中安置点
3月21日,笔者来到该镇红星村15组村民集中安置点,一幢幢二层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正在清扫房屋的张彩蓉告诉笔者,许多住户早早就搬进了新房,自己因为其他原因,才请人做好装修,“晾一段时间就可以搬进去住了。”
张彩蓉的老房子在半山腰上,出行极不方便,生活环境也差。受益于增减挂钩项目,她仅花了3万多元,就拥有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居室。“虽然不太宽绰,但是很紧凑,生活设施也齐全,最安逸的是方便。”张彩蓉笑着说,等广场修好后,她也要学跳舞,“洋盘洋盘。”
“以前住的地方,又脏又差,家前屋后都是草。拆迁以后搬过来,干净卫生,基础设施好。”村民顾军明笑呵呵地说,“农村发展好了,村子里的人回来的也越来越多了。”
据了解,过去,红星村百姓宅基地占地面积大,房屋也多为瓦房,村庄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改善居住条件意愿强烈。近年来,秋林镇大力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奖补政策,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对拆旧的房屋及附属设施确定补助标准,建设安置点,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目前,红星村15组的村民集中安置点安置农户62户。
秋林镇宣传委员吴晓介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主要是由农户自愿申请参加,将原宅基地拆除复垦后,集中到聚居点按设计建房或到城镇购房。当地党委、政府根据旧房面积、农业人口向农户发放补助资金,并负责聚居点场平、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旧宅基地复垦、集中居住,达到建设新农村、增加耕地的目的。
据介绍,截至目前,秋林镇已顺利完成4个村的第一批土地双挂870户农户签约和18个集中安置点建设,集中安置群众192户,全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20余亩。“我们还以全镇最大的安置点——红星村15组村民集中安置点为代表,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风貌,累计投入3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高质高效推进安置点项目建设,切实把关系群众安居乐业的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吴晓说,下一步,该镇将全力实现800余亩的建设用地指标新增,推动全域土地双挂。
农民住新房,乡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那复垦出来的土地怎么办呢?秋林镇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红星村党委委员王仕桂介绍,该村率先在全镇试点土地托管,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原有的土地和公共空间,我们复垦出来以后,谁家的宅基地谁种植,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也可以托管给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社再把土地托管给农业有限公司。”王仕桂说,通过建立“村集体经济托管+企业经营+镇监管”的管理模式,该村已陆续开展土地托管近1700亩,村民人均增加收入200—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