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破解蜂蜜信任危机 四川这样做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4-03-21

朱慧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检索“蜂蜜”相关词条,与之关联的常常出现“真假蜂蜜鉴别”“天价蜂蜜”“兽药残留”“激素过量”等负面信息。蜂蜜、蜂花粉、蜂王浆等原本象征天然、健康的传统农特产品,却与“水太深”“套路多”等挂上了钩。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信任危机?如何扭转蜂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又如何保障蜂农的劳动收益和蜂业的良性发展?3月14日,记者走进四川2024年蜂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培训会讲堂,从中探寻答案。

痛点和缘由 蜂产品良莠不齐
  “说到蜂蜜,大家往往会问是不是真的、有没有掺白糖等。之所以会给消费者造成这样的印象,是因为市场上确实存在蜂产品掺杂贩假的情况。”省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一边讲一边点开某电商平台,“有些商家卖的2斤蜂蜜9.9元还包邮,这种价格是无法买到真蜂蜜的。”
  而蜂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只于此。
  部分蜂农因技术或意识不到位,一方面生产出来的蜂蜜并非蜂巢封盖后的成熟蜂蜜,而是蜜蜂尚未充分酿造、含水量较高的“水蜜”,容易发酵变质;一方面给生病蜜蜂错误或过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蜂蜜兽药残留超标和微生物超标等。
  此外,有的不法商家把蜂王浆中主要功效成分王浆 酸(化 学 式 为 10- 羟基-2-癸烯酸)提取出来,导致有效成分降低,保健功能变差;还有的用树胶假冒蜂胶等。其实这些都是损害行业发展的行为。
  而究其原因,省畜牧总站(省蜂业管理站)调查后分析认为,蜂场存在普遍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生产、防病技术大多由师徒传承,用药不规范,缺乏控制药物残留的意识,并且对蜂病用药缺乏基本常识和专业防治技术。此外,还存在技术服务力量薄弱问题。部分养蜂人不能有效地掌握产品标准、用药规范等相应专业知识,从源头上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求变和破局 强化培训和监管
  “举行 2024 年蜂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培训会,旨在进一步规范蜂产品生产加工活动,切实保障蜂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培训过程中,特邀专家对蜂产品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生产审查细则,以及规范用药等进行了科普。记者留意到,仅今年开年以来,除省畜牧总站(省蜂业管理站)外,四川省蜂业学会、成都市蜂业学会等组织已针对蜜蜂越冬、春繁、春季生产等管理技术,在全省多地开展技术培训。
  记者从培训现场了解到,当前全省积极倡导产供销联合,大力发展以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养蜂合作社和养蜂大户等为主体的蜂业联合体,发展订单蜂业,走“公司+蜂农”或“公司+合作社+蜂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同时进行蜂用兽药的统一采购和合法应用、残留监控检测和溯源体系建立等,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逐步实现从蜂箱到餐桌的蜂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理。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