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程一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好秧一半稻,苗好三分收。连日来,泸县农业农村局的科技干部奔赴各镇村的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各镇(街)积极抢抓农时,引导种粮大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早稻“集中育秧”行动,提升早稻育秧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打好早稻生产第一仗。
近日,在泸县潮河镇伏鱼村旱育秧基地的20多个智能大棚内,村民们正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有序地消毒、撒种、盖土、施肥……一派热火朝天的耕作景象。
“我们这个大棚旱育秧优势是有恒温系统、排风系统 、换气系统,还有卷膜系统和灌溉系统,能够控制旱育秧过程中的温度、营养和水分,按照秧苗生长的需求进行补给控制。”泸县潮河五谷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平说。旱育秧基地从3月2日开始播种,面积有10亩,400斤的谷种,可以满足400至500亩的插秧。
“哪个棚需要补什么就把开关打开,可以更精准地控制,秧苗的生长更加有效,苗期30到40天左右就可以起苗移栽。”李平说。
“今年,泸县集中旱育秧面积在3000亩左右,通过统一优良品种、统一创新技术、统一规范管理以后,水稻成熟期一致,方便机收,节约成本,惠及群众。旱育秧预计30天左右完成出苗,将实现水稻移植栽种6万亩。”该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工作人员邓德军说。
与传统的水育秧相比,旱育秧具有秧苗质量好、移植后结实率高、管理方便等优点。智能大棚育秧优势则更加明显,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温度和湿度也更加适宜,并且能有效减少病虫害、抵御极端天气,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秧苗的质量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