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李延林 周金泉)近年来,我省对农民工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非常重视,领导关心、政策红利纷纷而至。农民工兄弟创业顺利吗?生活得还好吗?记者在新春走基层中,选择了两个洪雅县的中老年农民工:一个已经返乡创业成功,带动一方百姓致富;一个至今仍在深圳打工,迫切想在家门口务工。记者深入他们的田园、走进他们的家庭,共摆新春产业、增收、致富“龙门阵”。
资料图片
一样的桑园不一样的桑“果”
1月30日,洪雅县止戈镇安宁村。一片桑园内,一棵棵经过精心修剪的桑树已发出不少新芽。“4天前,桑园才刚刚修完枝,冬管基本算结束了。”白朝波长舒了一口气,他对今年的发展充满了自信。
年满45岁的白朝波,10多岁就外出打工,先后干过机修工、推销员,种植过食用菌。2012年,他注意到家乡栽桑养蚕的越来越少,桑园出现了萎缩,于是决定回乡创业,发展果桑。当年,白朝波试种了1亩,3年后取得了成功。与此同时,他还考察了江西、广州等地的果桑一体化产业,为今后发展加工及乡村旅游积累一定的经验。
“2014年开始,我流转了150亩土地,通过引种、改良等方式,种植了长桑葚、白桑葚等新品种。”随着桑葚次第投产,白朝波开始研发桑葚酒。他说:“我对酒不懂,刚开始搞的是高度酒、泡制酒,结果不受市场欢迎。我就与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利用他们为我研发出了发酵酒。但感觉与外面的桑葚酒还有差距,去年又专程去烟台考察张裕葡萄酒。同时,洪雅一个中医师出点子,指导我开发出了桑葚膏。”去年,白朝波的桑葚系列产品终于研发成型,产品卖到了上海、深圳等地,当年产值近1000万元。
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户,白朝波成立了家庭农场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白朝波说:“农户以土地入股,保证每亩土地每年有800斤黄谷;2017年、2018年,我们有了效益,还提出10%出来为农户分红,每户分了200至300元;另外,农户还有务工收入。”
农户正在管护桑园。 白朝波供图
令白朝波开心的是,从2016年开始,桑园的体验旅游就搞得风生水起。2016年,卖采摘体验游门票10元/人,来了1万多人。到2018年,不做任何活动和宣传,门票涨到了15元/人,游客竟来了5万多人次。他高兴地说:“去年,我与成都、雅安、眉山的7家旅行社合作,隔三差五就来一个旅游大巴车!”
据了解,我省发展果桑迄今已近10年,面积从区区两三万亩发展到现今20万亩,在城市近郊发展果桑带动乡村观光体验旅游已是趋势。白朝波表示:“国家现在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和重视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下一步,我准备将现在的桑园以果为主,转向果叶兼顾,这样既可采果,又可采叶养蚕。”
打工十余年想在家门口务工
离开了白朝波的桑园,记者一行又直奔东岳镇八面村十二组农户鲜加有的家里。鲜加有比白朝波大了整整10岁。在鲜加有一楼一底的家中,墙上一幅幅“爱情纯洁缔良缘,男女勤劳称美德”“清香能引天上仙,美味偏招云外客”之类的对联充满了喜气。鲜加有说:“2017年,我儿子就在这里结婚,现在我的孙儿都1岁半了。”在鲜加有的灶房房梁上,挂着一块块腊肉,象征着他幸福的生活。
围着火炉,鲜加有与记者拉开了话匣子:“我2003年就外出打工了,先在西安干了几年,最后到了深圳南山区,室外工程、修路等杂活都干过,工钱从10多年前的每天25元,到现在每天挣165元,老板还包吃包住。但即使这样,村里的人都嫌少。这么多年来,没有跟着我到深圳去打工的。”
“我平时喜欢玩手机,看新闻,特别喜欢看家乡的消息。”当得知去年11月我省出台 《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十六条措施》两大重磅利好政策之后,鲜加有非常激动。
现在,鲜加有家里的土地绝大多数已退耕还林,每年砍点毛竹挣点收入,近年又种了几亩茶树,在老伴的管护下已经投产。“广东那边经济比我们这里发达,但我现在已经55岁了,在外面打工最多还可以干5年时间。我还是想回来。前阵子,有亲戚给我介绍了洪雅一家编织袋厂,只要月工资不低于5000元,我就不准备出去了,这样每年还能节约1500多元车费。”鲜加有表示,如今家乡的政策这么好,春节期间,他打算趁春节期间到县城的劳务市场看看,要是能找到工作在家门口打工,他就可以把家里的茶园再加强管护,多出一点儿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