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左杉)2019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
1月23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带头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为确保粮食安全作出四川贡献;要实施川猪振兴行动,抓好抓实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
会议为四川农村2019发展勾画了美好蓝图,也为农业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新的一年,农业科技将如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就此话题,记者1月25日专访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吕火明。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吕火明。 省农科院供图
课题从产业中来成果到产业中去
记者:省农科院是四川农业科技领域的排头兵。在2018年,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农科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成绩单”如何?
吕火明:2018年,四川省农科院始终坚持 “课题从生产产业中来,成果回到生产产业中去”的工作理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深化创新创业改革,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一是科技产出实现大幅增长。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22项;育成30个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通过国、省两级审定(认定或登记),占我省主要育种攻关单位审定品种数的46.2%;申请植物新品种权35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8个;获得专利授权89件。二是科研项目等级、数量、经费创新高。三是全院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实现高涨。全院科技人员深入全省农村开展成果转化近360余人上千余次,与地方政府、企业、专合组织等签订科技服务协议150余项;实施成果转化508个,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合同总金额3139.08万元;搭建研发平台、技术中心、乡村讲习所等基地平台14个,为四川企业或单位提供技术服务超过6000次。
针对县域发展,我们在15个试点县启动了“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科技引领示范行动计划”,探索整村推进科技支撑模式,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集成示范周年增粮增收、粮经复合增产增效、绿色种养高产高质高效技术模式近20项,建成整村推进示范基地15个,示范转化新品种156个,关键技术80项,探索科技成果推广机制8项,带动自主创新的“四新五良”成果推广7606万亩,新增粮食21亿公斤,新增产值38亿元。
科技扶贫精准帮扶深度贫困地区
记者: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力量。在过去的一年,省农科院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推行了什么创新举措?
吕火明: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省农科院的众多专家和工作人员,都在努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针对深度贫困地区,我们进一步深化推进四大片区 “农业科技进贫困和民族地区行动计划”,特别是落实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科技帮扶行动,实施成果转化项目39个,新建核心示范基地39个,核心示范区面积20909亩,引进示范新品种136个、新技术77项,经济效益达6377.8万元,直接增收4506.3万元。定点帮扶木里县簸箕箩村,派出4名青年科技人员作为驻村工作队队员,负责各项帮扶措施落地落实,2018年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00元,全村如期脱贫“摘帽”,簸萁箩村也成为了 “木里县农业科技脱贫核心示范村”。
综合施策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
记者: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乡村振兴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下一步,省农科院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进我省的乡村振兴?
吕火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我们提到科技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谈得最多的是“助力”作用,我认为二者之间仅仅是“助力”是不够的,应该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综合施策,而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具体来说,下一步,建议具体做好这十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作用的认识。各级党委和行政部门,尤其是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中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
二是明确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目标。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农业科技,必须明确自身的目标,这就是要为产业兴旺提供科技支撑,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品质。按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实现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加强农村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发应用,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是搭建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平台。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必须有平台做基础,最重要的是建设好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这是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集中点。此外,建设好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互联网+”平台、乡村振兴讲习所;发挥好基层农技站、基层供销社的平台作用。
四是畅通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渠道。我们应当倡导省农科院提出的 “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的做法,畅通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渠道。
五是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机制。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必须要有机制做保障,应当有实在的投入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有正向的激励机制、有力的保护机制,积极保护好知识产权,要允许科技人员在乡村振兴中摸索做、试着干。
六是培育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要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养、落实好“岗编适度分离”政策、搞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把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相结合,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充满信心。
七是聚焦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抓核心攻关技术、适用技术,探索适应“三农”新产业新业态的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新产品,为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八是做好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示范。乡村振兴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做好示范。要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类型,抓一些典型,尽快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使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产业基础好、代表性强、地方政府积极性高的区县,先行融入现代生物技术、大数据技术、3S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及智慧农业与装备,为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提供样板。
九是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宣传。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重要性的宣传、重点工作的宣传、重要适用技术的宣传,拓宽宣传的受众面,打牢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
最后,要健全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在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领导中必须健全组织领导,坚持党对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领导,五级书记一起抓,成立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形成由科技厅、农业农村厅、财政厅、发改委、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跨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