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周金泉
编者按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之年。在新春佳节来临前夕,农报记者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前沿,走进脱贫攻坚一线,踏上返乡农民工专列,记录蜀乡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生动实践,反映人们在奋斗中创造幸福、努力奔跑追梦的动人情景,展现蜀乡的新气象、新风貌、新成就。即日起,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1月24日,寒风凛冽。在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富兴村,记者看到几十个拱棚,一排排,一行行,蔚为壮观。棚内暖意融融,生机勃勃,精心培育的羊肚菌从菌袋上探出了一个个小头,棚内弥漫着菌香。富兴村十三组农户吴范兵、绵竹市富新镇永中村农户魏大军与明润农业负责人兰顺明半蹲着,查看着菌子的长势,热烈地交流着种植技术,他们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走到了一起,对食用菌产业信心满满,充满了憧憬。
资料图片
种销都不愁农户热情高
“已经出菇20天了,长势还可以,可赶在春节前上市!”吴范兵一边查看棚里的羊肚菌,一边高兴地说,“我往年就在明润农业的带领下种食用菌,他们为我提供菌种、技术指导和回收服务。去年在他们指导下,我又换种了风险更高、效益也更高的羊肚菌,亩产量可达400斤,亩产值达16000元,我去年种的6.5亩卖了近14万元,利润对半!因此,今年初我又扩种了1亩多羊肚菌,羊肚菌大棚达到16个。不光是我,附近还有其他农户的几十个羊肚菌大棚哦!”
当天,魏大军带着农民兄弟专程到吴范兵的基地考察,他认为同行之间必须互相走动、交流学习,他也是在明润农业的带领下种羊肚菌。“我4年前就在公司的带领下种羊肚菌,种的是‘六妹’和‘梯棱’两个品种,最开始只有10多亩,通过逐年发展,我们几个兄弟伙现已种得有200多亩了。”提起羊肚菌,魏大军一脸的欣喜,“我看公司的菌种实在、产量可以,基本不放空,前年产值最高,1.3亩卖了5万多元。没下种之前,公司就要对我们培训,在种植期间遇到啥问题,打个电话他们就来指导,在销售的时候,其他渠道如果卖不脱,公司会给我们兜底收购。”
通过与吴范兵交流,魏大军很受启发,他说:“我现在种羊肚菌用的是平棚,下一步,我也要像他那样采用拱棚,这样,温度升得快,可以提早出菇!”
推广珍稀菌延伸产业链
“我是返乡农民企业家,近年来一直在从事珍稀食药用菌的研发和深加工。”兰顺明介绍说,自2013年10月以来,他通过 “公司+农户”模式,产前提供菌种、产中提供技术、产后提供回收,已带动德阳、宜宾、巴中、南充、广安、凉山等地2000多户种植户种植食用菌,“亩产值可达3—6万元,除去成本,有50%的利润”。
兰顺明以前主要带动种植户种的是双孢菇、猪肚菇、鸡枞菌。从去年以来,兰顺明的重点则是向种植户推广桑黄菌、羊肚菌、干巴菌等利润丰厚的高端食药用菌。兰顺明说:“一方面是当前一大批有眼界的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他们有这种需求;一方面我们还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研发新产品、不断优化品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谈及今年的计划,兰顺明表示:“今年将侧重于推广附加值更高的桑黄菌,准备推1000万袋出去。因为,去年我们在一些地区推广了200万袋桑黄菌,亩产值达到了20万元!不过,普通农户不一定能理解,一般返乡农民工比较能接受,他们从外面打工回来,有见识、有资金,抗风险能力也比普通农户强。”
明润农业从种植户中回收的菌子,通过深加工销售到了国内的一线城市。“为了进一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种植户和基地有优越感,我们也在搞桑黄酒、桑黄蜜酒,一旦打开了市场,今后回收种植户的菌子,价格也会更高。”兰顺明说。
记者在明润农业位于德阳市城北街道圣风村的研发和深加工基地看到,去年10月开工建设的一个烘房正加紧完善附属设施,今年投产后即可加工5000吨鲜菌,加工能力比去年整整提高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