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彪 记者 李全民)11月20日,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在成都举行。全会明确:“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稳定消除返贫风险,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作为革命老区、脱贫地区、盆周山区的广元,是如何因地制宜抓落实落地的?
连日来,记者深入各个县区的乡镇村组、田间地头、脱贫户家中进行了深入采访。
苍溪县月山乡因地制宜发展爱媛橙柑橘产业2000亩,预计今年产值将达1000万元。
完善机制 织密筑牢返贫“监测网”
年末岁尾,剑阁县王河镇蜀柏村群众李秀桃一家的日子终于基本回归了正常。
说起家里的变化,李秀桃感慨颇深,直言要不是村上的“监测”,他们家真不知道该咋办!
今年7月18日,蜀柏村防返贫监测网格员李翠蓉在日常走访中发现:因李秀桃女儿患白血病,花费的32.22万元医疗费用,让其存在致贫风险。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立即汇报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防返贫监测网格长周静。”李翠蓉回忆,他们当天就组织入户核实,于7月19日确定将李秀桃户拟纳入监测对象,并上报将其确定为监测对象。
医保基金为李秀桃的女儿报销19.66万元,落实大病保险6.20万元、医疗救助2.04万元……被确定为监测对象后,剑阁县通过落实医疗救助、落实低保等帮扶措施,让其一家摆脱了致贫风险。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全市乡村振兴系统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让防返贫致贫“监测网”得以不断织密筑牢。
“目前,全市1.3万名网格员中有党员1.1万余名,通过他们的努力付出,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等不断健全完善,真正做到了不让一户一人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被遗漏。”市乡村振兴局机关党委书记曾丽给出数据,全市累计纳入监测帮扶4914户14057人,其中2023年新增监测对象1358户4269人。
利州区白朝乡脱贫户发展香菇持续增收。
拓宽路径 打好稳定增收“组合拳”
开沟、挖渠、填筑混凝土……12月15日一早,在昭化区红岩镇红江村,40余名身着“红岩劳务”红色马甲的村民便忙了起来,为的是早日完成12.9公里的通村路硬化。
“现在是务工挣钱,路修好了我们就搞产业挣钱。”劳作间隙,村民刘江元开心地说。
红岩镇红江村通村路硬化项目是当地今年推广的以工代赈方式项目之一。按照本地群众优先用工的原则和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不低于30%的要求,该项目累计吸纳105名村民参与务工,发放务工报酬66万余元。
由驻村工作队和村级党组织牵头,增加没有外出务工群众的用工渠道,实现以工代赈项目和劳务专合社融合发展,只是广元市助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的一个缩影。
“我们坚持把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增收作为下好乡村振兴就业的‘先手棋’,全域构建‘国有人力资源公司+乡镇劳务专合社+村(社区)劳务专业合作分社’的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市人社局副局长李坪告诉记者,全市1857个劳务专合社(分社)、30个川陕甘毗邻乡镇劳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帮助脱贫劳动力6.5万人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超10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广元市根据风险类型、劳动能力、发展需求逐户制定帮扶措施,落实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帮扶等稳定增收年度方案,推动16.52万名脱贫群众稳定就业。
朝天区、乡、村、组核查员到脱贫户家中核查。
接续奋斗 凝聚全面振兴“向心力”
冬至节气前,旺苍县黄洋镇水营村脱贫户唐平一直忙着黄茶管护。2020年以来,唐平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种植黄茶6亩多。
“今年,光卖茶叶收入近2万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唐平盘算着,明年再找村上支持下,争取再把规模扩大些。
黄洋镇采取“支部引领+集体带动+农户参与”方式,带动180余户脱贫户种植黄茶持续增收。
不只是唐平,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中,黄洋镇采取“支部引领+集体带动+农户参与”方式,在太阳村、水营村、双安村种植黄茶6000余亩,并盘活闲置固定资产建设茶叶加工厂600余平方,带动180余户脱贫户参与其中。
“今年我们管护黄茶2000多亩,补植200多亩,春季、秋季采摘黄茶2000多斤,260户农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太阳村党支部书记刘名堂介绍道,该村依托黄茶产业园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产增收,产业振兴的基础得到了持续巩固提升。
近年来,广元市坚持以整市建设全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抓手,全面监管3.5万个集体和国有扶贫资产,将6.44亿元中省财政衔接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发展,让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发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持续加快。
民生期许殷殷,奋斗未有穷期。
如今,通过全力以赴拼经济比发展惠民生,广元7个脱贫县和10.3万户脱贫群众、4900余户监测对象的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预计今年脱贫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