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余志勇)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但在一些农村,目前仍存在规划缺失缺位、规划随意变更、规划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等乱象。缺乏科学有效的乡村规划,正在一些地方让乡村振兴遭遇“绊腿”。
谋定而后动。按理,因地制宜做好规划,突出乡村特色,推动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增添更多亮色无可厚非。但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却是:一个领导来了,做一个方案,规划没做出来就流产了;楼房盖得快,招商和项目没跟上,导致农民住进楼房没活干;这里要修路,那里要绿化,去年规划建设的产业园,今年就要拆了建棚……这样的规划,实在令人难以苟同。乡村振兴需要做好规划,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绝对不能一“画”了之。
资料图片
整洁、卫生、环保、美丽是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共同需求。乡村规划建设既要全力而为,也要因地而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始终把这一工作当作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来抓。那么,无论是乡村规划,还是人居环境整治,都需要立足农村的特点,不搞脱离生产生活、违背农民意愿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得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坚持“农民要什么,我们干什么”,充分体现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如此,广大农民才会更有获得感、更具幸福感。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如果规划内容笼统粗糙,不具备可操作性,片面强调村容整治,忽视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其结果不但可能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还会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事实上,乡村规划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村容村貌建设,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在整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谋求综合发展。不匹配的规划既没了农村味道,也丢掉了地域差异、民族特色。
乡村规划,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乡村规划不是 “过家家”游戏,更不是个别领导干部“提口号时拍脑袋,做事情时拍胸脯,出事情后拍大腿,最后拍拍屁股走人”的试验品。而是充分尊重乡村发展演进规律,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发展元素结合起来,让山水林田路村成为乡愁永远的记忆。要搞好乡村规划,那么项目和资金就需要通过规划去整合,应进一步理顺规划体系;得让农民真正具备乡村建设的主体地位;得立足本地,摆脱乡村规划中的城市思维惯性,培育一批懂农村的专业乡村规划设计人才,充实县乡村多级规划队伍,以满足不同乡村的不同规划需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民盼什么,乡村振兴怎么干,这些问题都需要好好思量。希望各级地方管理者,多些调查研究,多些精准发力,把投入乡村的钱花在刀刃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成色,才能更厚重、更实在,千万别让乡村振兴遭遇“绊腿”。
(作者单位:北川县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