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寸土必“珍”夹江县吴场镇这么办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3-11-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稳 特约通讯员 倪薇 文/图)冬日暖阳下,夹江县吴场镇仁和村400亩高标准农田一派火热景象:旋耕机不停地往来进行翻耕作业,种植大户汪建安正跟村民一道将翻耕后的稻田稍作平整,准备种植羊肚菌。谁能想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之前不过是些“巴掌地”“鸡窝田”。

未命名-1.jpg

吴场镇仁和村高标准农田农作物长势喜人。

探索全民参与

耕地保护机制
  “之前大家都是零星地种点茶叶,既费人工又不出货,还不符合防止耕地‘非粮化’规定。镇上给我们争取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田连成了片、农机开进了田,提升了种植效率和经济效益。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一大批致富带头人涌现出来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仁和村党总支书记刘开明说。
  仁和村地势陡峭,耕地必须见缝插针用起来。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把握时节品种茬口,通过轮种、套种等方式,提高耕地效益,带动乡亲们增收。用起来才是最好的保护。截至目前,吴场镇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余亩,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亩均增收500—1000元,既保护了耕地,又富了百姓。
  在吴场镇三洞桥社区,田间地头都是忙碌的身影。田间的机耕道上,三洞桥社区党委书记张田华正骑着电动车巡护田块。作为村级“田长”,每天巡田成为张田华的“规定动作”。
  “在工作中遇到需要整治的耕地问题不少,可基层执法人手不足,动态巡查、及时发现违法行为,还需要乡亲们的共同参与。”吴场镇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罗庆说。
  为了破解难题,吴场镇探索构建起“全民共同参与耕地保护”的长效治理机制,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由村支书担任村级“田长”,村民组长担任“网格长”,党员代表、社员代表、种粮大户担任义务巡田员,努力将保护耕地的责任落实到每户、每一个地块。“田长”们逐家上门、挨户宣讲,靠脚步丈量村里的每寸土地。经过探索推进,目前吴场镇12个村(社区)、78个组级(网格)全面建立“田长制”,设立“田长制”公示牌13块,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建立了投诉举报、责任单位协调配合等制度。“现在村民只要是想动田用土,都会主动询问‘田长’的意见。”张田华说。

撂荒地连片了

好种好收充满希望
  吴场镇白龙村,飞防无人机在田地上空盘旋,不到一上午,500多亩芥菜地全部完成飞防作业。无人机操作员汪学兵是白龙村村民,他说:“原来我们这里到处都是撂荒地,现在连片了,好种好收,充满希望。”
  土地撂荒原因何在?近年来,随着村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的留守老人、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他们想种好地却有心无力。为了提升土地利用率,村“两委”干部逐户摸排,征求村民意见,决定将撂荒地通过土地整治后,统一种植经营。村“两委”干部带头把村里的撂荒地聚拢起来,跟现有的耕地一起,成方连片种植芥菜。
  近年来,吴场镇引导农户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将撂荒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唤醒”撂荒地500多亩。除此之外,流转土地的农户可以就近务工,实现家庭“双收”。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保护耕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接下来,夹江县将继续严守红线稳数量、严格标准提质量,守好、种好“饭碗田”。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