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布局“1+1+3”特色农业产业
●发挥乡村人才“头雁效应”
●擦亮“蜀人原乡·美丽雁江”文旅品牌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永生)资阳市雁江区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区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雁江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宜居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等重点工作,发扬敢想敢干、不屈不挠的雁江精神,扎实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更加高效、乡村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农村居民生活更加富裕、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充足、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在逐梦乡村振兴的赛道上,雁江跑出了“加速度”,找到了解锁乡村振兴的取胜“密码”,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田间地头生机勃勃,村落民居环境优美……如今,行走在资阳市雁江区的广袤乡间,一幅产业兴旺、乡村美丽、村民富裕的美好图景跃然眼前。
老君镇粮蔬产业园。
抓产业谋发展 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这片园区涉及了相邻的3个村、1万多亩,我们村有5000多亩,通过业主引进,根据季节主要种植折耳根、食用菌、辣椒、白萝卜、莴笋、西瓜等,销往成渝地区和周边市县。今年园区内还发展了800亩菜心,专供粤港澳大湾区。”11月21日,雁江区老君镇永安村党支部书记赖世伦在老君粮蔬产业园,一边与村民们热络地打着招呼一边说,通过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村民们因土地流转收入、家门口务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等,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
雁江是资阳唯一市辖区,辖17个镇、5个街道,总人口1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35万人,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耕地面积111.02万亩。乡村振兴,对于有着广阔农村的雁江而言,是一个大课题。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雁江锚定农业现代化目标,坚持以产业为引领,加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依托沱江、花溪河等水系和国省交通干线,科学布局“1+1+3”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全区形成了以稻渔为优势产业,柑橘为特色产业,粮油、蔬菜、生猪为主导产业的融合发展格局。
扎实抓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通过实施农村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等项目,雁江农村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2023年,雁江区安排乡村振兴投入资金5.44亿元,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 5.5 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64.6万亩,发展稻虾产业2.8万亩,提质发展27万亩柑橘产业;前三季度全区蔬菜产量46.27万吨、同比增长7.1%,生猪出栏 68.4 万头、同比增长4.6%。同时,秉承“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思路,围绕“成渝中部都市近郊旅游目的地”定位,打造省乡村旅游示范村3A级景区1个、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和省、市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各1个。目前雁江还全力推进资阳市“1+3”“天府粮仓”丘陵示范区建设项目和雁江区佛山橘海创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工作。
如今的雁江,粮食、蔬菜、生猪三大优势产业长足发展,形成了以雁江蜜柑、雁江蔬菜、雁江生猪、中和小龙虾、丹山稻渔、苌弘李等为品牌的农业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文化振兴“三下乡”活动。
引人才固堡垒 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雁飞千里靠头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近年来,雁江区坚持党建引领组织振兴,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实行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形成了“区统筹、镇主抓、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三级”书记遍访重点镇、重点村,乡村人才“头雁效应”得到充分发挥,集全区之力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基层干部提能计划。全区各镇党委书记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达 100%。同时,持续实施学历提升计划,组织动员 400 余名村干部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提升至 53.7%,平均年龄下降至48.7 岁。镇领导干部中,熟悉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基层治理的占67.8%;村党组织书记中,曾在外务工经商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致富能手等占88%。
实施“群雁回引”人才计划。千方百计发现和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聚焦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各个环节,加强乡村人才梯队建设,2023年全区计划培育不少于2000名村社后备干部、农村实用人才。今年以来,雁江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全区新增返乡入乡创业农民工3610人,创办个体工商户 3408 户,创办企业 202家,新增吸纳就业5100余人次,针对脱贫劳动力开发公益性岗位3287个。
下好“人才棋”,建强基层干部队伍,为雁江深入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兴文化强旅游 擦亮乡村文旅名片
好家训、好家规、好家风、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带动全村文明建设;舞剧、小品、喜剧、演讲等丰富村民们文化生活;东峰剪纸非遗展、川之陶陶艺作品展、手工艺作品展,乡土特色餐饮、乡村旅游民宿、绿色果蔬采摘,打造了农旅融合新业态……保和镇晏家坝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
晏家坝村创新文化引领、公益先行、专业操盘、平台撬动的乡村发展模式,全面融合乡村产业、组织、人才、生态发展要素,彰显乡村文化振兴,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乡村公园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之路。
晏家坝村只是雁江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全区着力擦亮“蜀人原乡·美丽雁江”文旅品牌,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打造“乡里乡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深化“1+5+N”模式(即1个文化综合体、5个功能区、“N”种创新模式)构建新型文化空间,通过增加图书资源、改善设施条件、增换文体设备等方式,文化阵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常态化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文艺演出220余场次;实施乡风文明“十大行动”,通过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建设,推动移风易俗,营造文明新风,把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今年创建省级样板村1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示范镇1个,省级魅力乡镇1个。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大力实施“千万工程”和“美丽雁江·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累计改建农村户厕5.7万余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3%,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200余套,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全区6个国省考核断面月均水质均达到三类水及以上、优良率100%,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成功打造晏家坝乡村公园、天府花溪、佛山橘海·橘乐田园三大农文旅融合示范园区,届制举办赏花节、小龙虾美食节、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造具有雁江特色的文旅融合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路径。(雁江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