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瑶 王建军 摄影报道)11月23日,2023“四川环保世纪行”资阳采访团围绕“守护一江清水,筑牢长江上游沱江中游生态屏障”这一主题,深入沱江干流、阳化河流域、小阳化河流域,探寻仅五年时间,全省沱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7年的6.2%升至2022年100%的“资阳密码”。
沱江,是长江一级支流,在四川境内流经德阳、成都、资阳、眉山等7市,承载着四川省27.4%的人口和32.1%的GDP,润泽了一方水土,造福了一方百姓。沱江自简阳流入资阳,经临江、保和、中和、南津、丰裕、伍隍等11个乡镇,在伍隍镇流入资中境内,资阳市境内全长87.25公里,流域面积3700平方公里。设有国控断面巷幸福村、拱城铺,2021年水质III类,2022年水质提升为Ⅱ类。
资阳市地处长江流域沱江中游,是连接成都重庆“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构建沱江中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十三五”期间,资阳市全面消除劣 V 类水体,深化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排污口整治介绍
整治排污口 一江两岸展新颜
在资阳市雁江区南津镇,几位村民正坐在家门口对眼前的美景津津乐道。在他们面前不远处,正是沱江流过南津镇的沱江干流。南津镇沱江沿线共4个入河排污口,早些年,由于场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滞后,场镇居民小区及学校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沱江,河水水质浑浊、散发臭味,大家都不愿靠近,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
2020年,雁江区系统推进长江经济带排污口整治,投入2400余万元新建南津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新建截污主管2.3公里、支管14公里,拆迁居民房屋6户480平方米,实现场镇居民污水接入率达80%,有效解决了场镇2000余人生活污水直排问题。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对场镇生活污水应接尽接,有效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进一步减轻了入河污染,提升了沱江流域水质。
秋千王国
绿水青山 “蝶变”金山银山
在乐至县高寺镇清水村,一个以不同风格的秋千为主题的乐园,正生动诠释着“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的乡村实践。水面碧净,河岸青翠。谁能想到,曾因生态流量小、农业面源污染点多且以高浓度含盐废水为主,水污染处理难度大,导致小阳化河流域水质差。
近年来,乐至县不断推动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控源治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切实推进流域水质不断改善,流域水质由地表水Ⅳ类提升为地表水Ⅲ类。“受益于小阳化河流域生态变好,为水上项目成功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乐至生态环境局局长袁玉龙介绍。从开园至今,“秋千王国”主题乐园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前来打卡、实现门票收入1500余万元、容纳150余名村民就地务工、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已成为丘区缺水大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容的样板工程。秋千王国“前世今生”的蜕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将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滴水岩水库
标本兼治 筑牢饮水安全屏障
“以前水面上飘着许多发黑发绿的藻类,还有白色泡沫样的东西,岸边村民养的鸡鸭放养遍山跑,垃圾、脏水都直接进入水库。现在经过政府治理,一级保护区内的农户都搬迁了,岸边栽种了挺水植物,周围隔离网、道路警示牌、摄像头都装起了,水库水面也清澈干净多了,大家可以毫无顾忌的喝水了”雁江区中和镇铜锣村9社村民余长书看着如今的滴水岩水库高兴地说道。
滴水岩水库位于雁江区中和镇境内,水岸线长度约10.6公里,是一座集生活用水、农业灌溉、防洪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库,保障附近中和、丹山等4个乡镇6万余人用水。由于常年降雨量小、上游来水少、历史上肥水养鱼等原因,水库水质曾经较长时间停留在V类、劣V类。“水库多年的污染,加之水土淤积,在水库底部形成了内在污染源,只有内源治理改善水生态,才能让水质得到良好改善。”资阳市雁江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站在水库岸边远远眺望水库,可以看到水面上铺着几条细长的“网”,网面略显褐色,上面能看的明显的绿色物质,固定处用红色浮球标记,随水流微微飘荡……据介绍,这些“网”就是石墨烯光催化网,附着石墨烯材料、光敏材料和光催化材料等,只要有可见光,就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激活水体自净能力。2019年中央生态环保督促“回头看”及沱江流域水环境防治专项督促反馈意见指出:雁江区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不达标,要求因地制宜开展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
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从规范化建设、外源控污和内源治理三个方面齐头并进。石墨烯光催化网就是内源治理最重要的手段,利用石墨烯光催化技术,并辅助深层推流曝气、构建水下填料方阵和生态浮岛,分解水中有机物,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改变水体的厌氧状态,恢复水体自净功能,从而改善水库水质。
生态沟渠
技术赋能 激活生态本底值
冬日的清晨,乐至县中天镇红旗社区生态沟渠湿地正一派生机盎然。走在一侧,沿渠而行,水生植物郁郁葱葱,清澈渠水缓缓流淌,为农田更添惹眼风光。栽种美人蕉、沙草、旱伞草等水生植物的沟渠叫氮磷生态拦截沟渠,是针对该区域因大面积农业种植、鱼塘养殖带来的面源污染负荷较重,利用河边滩涂地及原有沟渠,打造的生态沟渠、水产养殖尾水湿地,通过生态沟渠的处理后再排入小阳化河,从而减轻污染物负荷。四川捷途环保服务有限公司片区经理、小阳化河流域技术河长黄伟介绍,“该点位建设面积约为6300平方米,主要收集的面源污染来水为红旗社区周边150余亩设施农业、200余亩柑橘园、400余亩鱼塘养殖区尾水,通过一系列生态治理组合工艺实现对沿线面源退水增加污水停留时间,可达到削减化学需氧量30%—40%,氨氮10%—20%,总磷40%—50%,有效促进农用废水中有毒有害物质能迅速分解,从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负荷。”
2021年末至今,乐至县在阳化河流域探索并实施了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在童家镇、高寺镇、中天镇,按照“农田源头减负、沟渠系统高效控制、缓冲带生态修复、安全入河排放”的技术思路,采用“生态沟渠+循环综合利用系统+生态湿地塘/生态缓冲带”工程措施,新建生态沟渠、生态湿地,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