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 记者 毛春燕 李弘)11月8日,记者从隆昌市获悉,在今年的农村面貌改善过程中,该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意识,1000多名本地能工巧匠参与其中,引导1.7万余户农户积极主动投工、投劳、投资,推动乡村旧貌换新颜。
团结村刘家河院落一景
“姚彬,皂角树那块院坝经你一打造,敞亮多了,大家都夸你改得好!”“姚彬,你的手好巧,废轮胎、废砖瓦经你一利用,全成了我们院落的风景。”隆昌市胡家镇乡土建筑人才陈姚彬到团结村刘家河示范院落察看院落打造情况,村民热情围拢过来,你一句我一句表达着对陈姚彬的认可。
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那就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从事建筑行业已有20余年的陈姚彬将旧砖、旧瓦、旧物综合利用,让旧物焕发生机。
在陈姚彬负责的团结村刘家河院落、蒲芦村蒲芦山院落、联和村陈田铺院落,花小钱办大事的妙笔俯拾皆是:旧轮胎用油漆涂成不同的颜色,与陈旧的青砖墙莫名很“搭”;废弃的红砖铺成休闲步道,闲置的石缸蓄水养上睡莲,菜坛、石磨、瓷盆摇身一变成了花坛;拆房留下的黑瓦被设计成不同造型,成了嵌在围墙里的“别致风景”……
双龙村张家湾院落
在胡家镇,像陈姚彬这样的乡土建筑人才还有很多,郭斌、刘正礼、徐定乔……他们各自带领着一支支能工巧匠队伍散落在一个个村落,用心用情勾勒和美乡村的动人画卷。
“村子的自然环境和城市不一样,村庄更需要因势利导。”负责打造双龙村示范院落的乡土建筑人才郭斌介绍,双龙村有栽桑养蚕的传统,蚕房必须保留,同时在改造中注重保留传统乡味乡愁,又巧妙植入现代生活条件。
胡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颜復环介绍,鼓励本土人才参与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可谓一举多得。一方面,本土人才了解农村实际情况,能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准施策实施农村面貌改善;另一方面,大量本土人才参与进来,投工投劳,可解决资金问题,也能进一步激发群众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
隆昌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吕斌表示,农村面貌的改善归根结底是为了给广大农村群众带来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农民成为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