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何向东)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延基层、重实效、抓落实地高质量扎实推进。“四下基层”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四下基层”作为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作为党员干部要以“四下基层”为“标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需于民,让人民成为“出题人”“阅卷人”,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根更深、叶更茂、花更香、果更硕。
答好“选择题”,求是党的路线,播撒“飞入寻常百姓家”。基层一边连着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另一边连着党的路线、政策,是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最后一米”。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对于党的方针必须深入贯彻,力求党的理论“深入人心”,转化为生动实践。要创新理论宣讲,针对不同人群采用“点单式”“分众式”“订单式”等 “因人施教”“量体裁衣”的宣讲方式,将理论宣讲变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的理论“润物无声”。以农村生产时节作为宣传党方针的“切入点”,农历十月,正值小春生产之时,这正巧“邂逅”第一批主题教育与第二批主题教育“接棒”之时,作为党员干部要借此契机,借小春生产之力,扬主题教育之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好“填空题”,精准调查研究,力行“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作为党员干部要“迈开步子”,换上“泥鞋”到田间地头多看看,常坐“农田埂”“木板凳”,到一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用起脑子”,对于群众所需、所急、所盼、所难的问题要记在心上,整合个人经验及部门资源优势力量,提出对策、给出方案、落到实处,做到问题“零遗留”。《尚书·伊训》云“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主题教育要求要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反省缺点、敢于校准“偏航”。要直面检视问题,敢于给自己“动刀子”,敢于给自己“刮骨疗伤”,敢于给自己“排毒养颜”,来一场健康“大体检”。对于暂时无法解决落实的问题要“盯紧看”“赶紧干”,逐项、逐步、逐类地找准问题“结症”,把准剖析问题“病因”,常态化地把问题在脑海里“过一过”,来一场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检视的“大考”。
答好“问答题”,多问信访接待,尽显“衣带渐宽终不悔”。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人间词话》三境界之一。党员干部对待信访群众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于信访问题要找到“牛鼻子”、找准破解问题的“冰点”,将问题烂熟于心,做到胸有成竹。更要“执着于行”,解决问题、落实成效才是群众满意的“出发点”“落脚点”。组织相关部门、整合人力资源制定精准化、精细化、可行化的“解问专卷”“解问方案”,彻底将“问题曲线”变为“微笑曲线”,让信访群众由刚进来的“紧锁眉”向走出去“开心颜”的转变。
答好“压轴题”,实效现场办公,彰显“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从来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冒着烈日酷暑,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中步行两个多小时到下党村访贫问苦、现场办公。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言传身教”地给我们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指明了方向。现场办公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重要方法,是实现“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转化为“下去调研全是办法”的“扭转剂”。党员干部要在基层一线蹲下身看清蚂蚁、在基层一线找准急难盼愁问题,让基层“活起来”“火起来”,以人民至上为圆心,以现场办公为半径,画出主题教育求实提效的美丽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