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家人们,如果买过我们‘等风兔’手撕兔产品,觉得好吃的话,可以再期待一下我们‘双十一’期间即将上市的风干兔……”一年一度的“双十一”网络购物狂欢节越来越近,甘孜州网络短视频博主洛桑更加忙碌了。
利用三农博主、网络红人的号召力,带动乡亲父老一起养兔,洛桑团队的“等风兔”项目入围了第四届“天府杯”创业大赛复赛。一边敲定肉兔屠宰加工厂场地,一边研发兔肉新产品,参赛做准备的同时,他和团队不忘每天挤时间,通过开设的三个抖音账号直播间,把九龙县的优质农产品销往省内外。
“今年‘双十一’,我们准备了3000只肉兔(制品)。”洛桑告诉记者,他在内心定下了小目标,希望今年全年兔肉产品销售额超过200万元,因此“双十一”是直播团队必须抢抓的“黄金机遇”。
今年西博会上,洛桑(右)与妻子甘志玛(左)向记者展示等风兔产品。
“冷水泼出来的”肉兔产业
记者前往洛桑与家人生活的九龙县乃渠镇七日村,第一次见到洛桑本人,是在今年3月。
“村里各方面条件都不便利,村民挣钱的路径较窄,许多青年想往养殖产业方向发展。”乃渠镇七日村村委会副主任兰月辉告诉记者,去年,洛桑率先开始在县城养兔子,并在网络平台上号召村民一起参与。愿望很美好,现实却给洛桑团队泼了冷水。当地没有肉兔养殖产业发展先例,川西高原较大的昼夜温差,让部分种兔“水土不服”,轻则染疾,重则死亡。洛桑无奈地表示,当初向20户村民发放了种兔,最终坚持下来并育出商品兔的只有7户。
令洛桑团队欣慰的是,坚持下来的养殖户基本将养殖规模扩大到 100 只以上,还将弃养户手中的种兔接收了过来。目前,团队已着手第二批养殖户的筛选工作。
今年6月,记者再次见到洛桑。最初发放给村民的种兔陆续产仔,洛桑与乡亲共同打造的兔肉品牌——“等风兔”也产出了第一批共计 1000 只即食手撕兔产品。6月29日至7月3日,洛桑受商务厅、甘孜州商务局邀请来到第十九届西博会推广地方产品,这批即食手撕兔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一空。
在高原实现了就地加工
在洛桑看来,如果说养殖端是产业链的起点,那么当地必须有加工端,再配合销售端,才能将产业链连成一条线。
村 民 产 出 的 第 一 批1000只肉兔,洛桑团队委托了成都的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山高路远,眼看着肉兔陆续出栏、产能上了规模,“总不能一直把肉兔拉去千里外加工”,团队在甘孜州内就近寻找代加工点顺理成章。
“我们的代加工厂暂时选在了理塘县,欢迎来现场看看!”11月,随着“咻”的一声,洛桑通过微信给记者传来一段视频,画面中,多名屠宰工人正在流水线不同环节专心工作。
记者受邀前往现场了解到,“等风兔”新产品即食风干兔正在加紧制作中。一批1000 只风干兔生产需要 5天。一条15人的流水线,每个月能产出5批共计5000只风干兔。
与此同时,洛桑在九龙县雪洼龙镇,也“相中”了合适的生产加工厂房,除了肉兔,还会加工黑猪腊肉和牦牛肉。“此处距离乃渠镇仅70公里,且九龙与石棉之间正在修建的快速路会从这里经过。到那时,商品兔与兔制品的运输会更加便利。”洛桑直言他选择这里作为加工厂房,一是希望能够帮助当地盘活闲置资产,二是希望能为当地村民就近提供工作岗位和劳务收入。
在商务厅、九龙县有关部门等多方帮助下,洛桑团队让肉兔养殖在九龙实现“从零到一”,并把加工链条初步“搬”上高原。后续,肉兔产业能吸引更多劳动力回乡发展吗?能够为群众切实增加多少收益?四川农村日报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