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代强
米易枇杷产业如何提质增效
2018年12月下旬,当全国许多地方的枇杷还在开花,米易县的枇杷却已陆续采摘上市。
攀枝花是全国重要的冬春枇杷产区,其主产区就在米易县。2018年攀枝花市枇杷种植面积3.4万亩,产量2万吨,产值4亿元。而米易县枇杷种植面积就达约3万亩,产量1.5万吨,产值3亿元。
米易枇杷产业如何提质增效,并为全国枇杷产业发展提供借鉴?2018年末,在米易举行的第九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暨产业发展论坛上,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这一话题,聚焦品种改良和技术升级建言献策。
资料图片
降低市场风险好品种也要改良
会场外摆放着新鲜的米易枇杷,细细品尝后,专家学者纷纷点赞:质细化渣、甜多酸少、香气浓、品质优。但在得知米易枇杷绝大部分是早钟6号、大五星两个品种后,他们又纷纷表示担忧。
“品种有些单一和落伍。”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郑少泉说,据统计,品种在农业上的贡献率占60%-70%左右。先进国家大概每10年-15年会更新换代一次品种。早钟6号、大五星虽是良种,但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品种了。
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表示赞同。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永清说,现在比这两个品种好得多的新品种有很多。
“引进新品种,不能搞‘山寨版’——不能把别人的东西直接拿过来用。”四川省农科院教授谢红江认为,培育更新什么品种,得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定,要建立在科学试验基础之上。
其实,米易县已经意识到品种单一带来的潜在市场风险,已迈出品种改良的步伐。记者看到,草场乡已建立了一个占地10亩的米易枇杷新品种标准化试验示范园,试种白早钟2号、新白8号、贵妃、香妃等品种,选择效果好的进行推广。
改革种植模式节约成本增加产量
草场乡是米易枇杷主产区之一。走进位于草场乡的米易枇杷生态园,看到密密麻麻的枇杷树,有专家提出问题:这里都是平面种植,树与树之间非常“挤”,亩产500公斤左右,有点低。
“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郑少泉说,如果采用立体种植模式,产量可能翻番。
“上海就是立体种植,行距很宽,方便机械施工。”上海市农科院研究员张学英介绍,立体种植不仅增加了产量,还减少了人工投入。而平面种植行距窄,机械和游客都进不去,不利于观光采摘。
“浙江以前也是平面种植,亩产500公斤,后来采用立体种植模式,亩产1250公斤。”浙江省农科院教授陈俊伟说。
改变种植模式,只是大家建议技术升级的一个方面。专家建议进一步调整花期适应市场,或改造“老果园”,或推行标准化、轻简化种植方式,或加强保鲜、深加工等技术研发。
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半年前,草场乡枇杷标准化科普示范基地建起了物联网系统,通过手机“发号施令”,完成锄草、剪枝、打药、施肥、微喷等工作,且每亩每年节本增效3000元左右。
同时,在米易枇杷生态园,枇杷交易中心、游客接待中心、观景平台、便民服务中心等项目正在筹建。米易县计划用1年-3年时间,建成以生产为主,集旅游景点、生态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果园,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