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建刚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望春擢笋,应秋发坚。”深秋已至,在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普照村海拔700多米的群山中,漫山遍野的刺竹随风摇曳,刺竹林下悄然破土的竹笋向上拔节。经过绵绵秋雨的润泽,笋群丛生、青翠欲滴,笋嫩如玉,是大自然于这个季节馈赠的独特山珍。这段时间,在通往普照村山林的公路上,不时有匆匆行走在路上的笋农,他们有的肩扛背挑、有的骑着摩托车驮着大包小包的竹笋下山,脸上难掩收获的喜悦。
剥了壳的刺笋。
采挖季 村民进山挖笋
刺竹又名方竹,刺笋是刺竹发出的笋,名中之“刺”,是因这种笋的“格蔸”处,长有醒目的细刺。刺笋可腌制、烤干、鲜食,是低糖低脂肪高纤维食物,含粗纤维较多,有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解便秘之效,又被称为“刮油菜”,既是一道美味,又是一种保健佳品。
刺竹喜阴,多生长在气候适宜、海拔较高的山林中,打古镇普照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超700多米,独特的地理环境、典型的山地气候、充足的光热条件、广阔的林地面积、茂密的植被,让这里成为刺竹成片茁壮成长的温床。
这些天,正是刺竹笋采收的季节,每天清晨,竹农们都会举家去大山深处的自家竹林挖笋。他们拿着镰刀,背着背篓,本着“采小留大、采低留高、采远留近”的规则在林间“摸索”,一上午便能满载而归,少则100斤,多则200多斤。丰收的喜悦,回荡在林间的欢声笑语,让宁静的大山热闹起来。
“我们从 10 月初开始挖笋,到现在都有一段时间了,每天都能挖到 400 多斤鲜笋。每天下午,山林公路边都会来几个开着货车或长安车上山收竹笋的商贩,连同笋壳一起,每斤要卖上4元,三十来天的刺笋采挖季也成了我们的增收季。”在竹林里,笋农李国能看着破土而出的山珍,一边手上不停地忙活着,一边“炫耀”着采挖的成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季下来,我家的20亩刺笋就要给我带来近4万元的收入,这绿色的刺竹山硬是变成了满地是金的‘金山’。”
初加工 提升刺笋附加值
普照村党总支副书记刘德彬介绍,一直以来,刺笋就是普照村的一个独特生态农产品。前些年,由于不成规模,加之农户也没有进行专门的管护,每到秋季刺笋出土的季节,种植户都只是自己挖来当菜吃,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基本没换钱。
近年来,随着市场上剌笋身价的攀升,鲜嫩、爽滑的刺笋吸引了不少泸州客商前来收购,一跃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宠儿”。由此,自2014年以来,普照村“两委”看到刺笋的经济价值,把刺笋的种植作为一个增收产业来发展壮大,引导村民规模种植扩大面积。目前,普照村的刺笋种植面积达到了 2000余亩。同时,为了让刺笋卖上好价钱,这两年普照村“两委”还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加大对刺笋宣传力度,并进行初加工延长其保质期和销售期,提升了刺笋的附加值。
今年,由于笋农们管护到位,加之都是商贩驱车来到竹林公路边,村民的刺笋在竹林边就卖上了好价钱。全村的2000余亩刺笋平均亩产量都在500斤以上,每斤按4元计,亩收入达2000余元。小小刺笋,鼓起了普照村竹农的钱袋子,为普照村的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绿色生态的产业增收新路!